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利克里讲到:“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
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
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物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
这种法律制度使我们心悦诚服。  ——伯利克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演讲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
法权力。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
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材料三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
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材料四  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
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
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
议法律之权,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
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材料五

政体
形式
 
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总统制共和制

 
(1)材料一中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人? 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
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国元首产生方式及与各自议会之间关系的差异?
(3)在学习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后,李明同学认为法国的政体进
步,史航同学认为德国的政体有效。你同意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五体现了哪些民主内涵?
(5)上述材料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唐朝工商业城镇分布图图二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比较上面两幅图,从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分布图示中能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请你任意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和明朝的工商城镇发展情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就是说“全体公民人人相等”。所以,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材料二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材料三 1787年,美国制宪并创造了联邦制度。……美国之所以拒绝采用雅典城邦制,正是因为小国寡民更容易通过行使他们的“主权”而实现“多数人的暴政”。
——张千帆《主权与分权》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是如何实现“议会至上”的。
(3)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相对于雅典民主制,美国联邦制的优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蔡锷是一个传奇。少年时代的“神童”,留学东瀛时的“士官三杰”之一,打响护国战争第一枪,享有“国葬第一人”的殊荣……短短的34个春秋,他的人生一路辉煌。他的人生走向与中国的命运同一,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国家尊严、复兴紧紧连接在一起。
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考中秀才。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进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1900年10月写下《杂感十首》:其中有云:“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11月1日,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这时,他年仅29岁。
民国成立后,他认为革命的目标已经实现,今后的问题应该是巩固这个新建的民国,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国家。当袁世凯同孙中山就建都地点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时,他通电支持袁的主张,要求早定大计,建都北京。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背景,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
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他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1916年8月,经上海区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锷人生历程的转变轨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锷的主要贡献及高尚品格形成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掠夺殖民地是近代战争的主要起因,战争被视为国家的正当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些战争的继续,……现代通信和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战争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等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仍然沿用近代争夺殖民地的方式,企图用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战争一爆发,就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短期内结束战争的预想……虽然英、法等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给自身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近代以来,欧美地区相继建立起民族国家。但是,西欧各国狭隘地把本民族的富强凌驾于他国之上,认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就意味着自己的衰落,因此竭力削弱他国……制造所谓的“邻国的威胁”,把本国打扮成“受害者”,煽动本国人民仇恨邻国……已经失去了殖民地的德国和殖民地较少的日本难以摆脱经济危机,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的外交政策,走上了法西斯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分析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并概括“一战”的特点。
(2)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在抗日根据地内建立政权的问题上,必须确定这种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应该是: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只有汉奸和反共分子才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政权……在抗日统一战线政权中,对于共产党员以外的人员,应该不问他们有无党派关系及属于何种党派……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党派、男女、信仰和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然后陈请国民政府加委。其组织形式,应是民主集中制。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施政方针,应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真正的汉奸和反对派,保护抗日人民,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的生活,为基本出发点。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材料二(解放区)建立了真正表达民意的人民代表机关----边区参议会。它不仅是包括边区各党各派和各阶级阶层全体人民的民意代表机关,也是边区人民管理自己事物的最高权力机关,即参议会对各级政府委员及行政首长有选举权和罢免权,对政府工作有审议、监督、弹劾与咨询之权,在参议会召开期间,有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制定和通过有关法律、法令、条例、预算、决算,审查和通过有关提案的职权。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1)概括材料一中抗日根据地在民主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
(2)两则材料中民主措施有何重要作用?这实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