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王羲之诣门生家(         )  ②姥初有色(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问今是何世/是日更定矣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未果,寻病终/寻张怀民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赏析本文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

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A.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泯然众人矣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余闻之也久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川先生即宋朝文学家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王子”则是王安石自称。
B.本文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C.本文语言十分简练。“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文章先叙事后说理。叙事部分略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而详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未识书具 ()(2)或以钱币之 ()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明道中,先人还家 ( )
翻译下列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事实上,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作者本人来看,“。(填原文)
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不少于60字)




解缙敏对
解缙①尝从(上)游内苑②。上③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又曰:“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于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请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说:(2)遽:
(3)料:(4)既:
选出下面句子中的“之”与“已投于水矣”中的“之”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A.故时有物外 B.读竟日
C.便实钉 D.择其善者而从

翻译下列句子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根据这个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解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