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病
一碟
⑴以前在农村里,林森身体好,从来没上过大医院。没想到一进城里,身体里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膨胀,还不到半年,他就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县中心医院检查身体。挂了号,到候诊室刚找了个空位置坐下,他就被值班医生请到了诊疗室。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聊天。谈话中林森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
⑵“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忙着跟自己说话,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⑶“脂肪积聚症。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
⑷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每天散步一小时,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没问题的,这是运动疗法。方子上的药只起个辅助治疗的作用。”
⑸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也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他告别了送他出门的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明天开始不用来接他上下班了,他要步行上下班。从他家到县府大院,步行差不多需要半小时。
⑹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每天早上从家里走到办公室,每天下午又从县府走回家中。除非是下乡或到外地开会,他一般很少坐车。
⑺林森的女儿今年已经职高毕业。上个月,县环保局的张局长专程来到林森家,说环保局里缺一个专门负责收发电子文件的人,林森的女儿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去环保局上班,工资跟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每个月1500元。林森听了很高兴。女儿当然更高兴,张局长来过的第三天,就去环保局上班了。可最近不知咋的,女儿回家时常常没有好脸色。林森也没太在意,心想女儿刚参加工作,业务还不熟悉,人情世故也不懂,难免有些磕磕碰碰。
⑻这天,女儿一回家就趴在床上哭了。林森这才有些不放心,就问了她。女儿说:张局长今天告诉她,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本来就多,她进去后就超额了,她的工资来源就成了问题,所以她的工资只能跟清洁工一样,每个月800元,如果她不满意,下个月就不用去环保局上班了。
⑼林森傻了:这个张局长怎么说话不算数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安慰了女儿几句后,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个晚上睡不好觉。
⑽第二天一早,林森还没出门,他那还在农村工作的妻子就赶上来了。她一进门就问:“林森,你到底怎么了?”林森莫名其妙:“什么怎么了?”妻子说:“我这几天在老家可听到不少议论。有人说,你犯了严重的错误,被县委书记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有人说,你贪污了什么钱,正在停职审查呢。你说说,到底出了什么事?”
⑾“我什么事都没有啊!”林森觉得奇怪,他想,可能是有人嫉妒自己升了副县长,背后传他的谣言。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
⑿林森还是每天走路上班,步行回家。但想到环保局张局长对女儿说的话,联系到妻子听到的谣言,他的步履不再轻快。
⒀为期一个月的“运动疗法”总算结束了,林森眼前浮现出魏大夫谦恭的微笑来。这个魏大夫不错,他想,有机会跟卫生局长说说,表扬表扬。现在,群众对医德医风问题意见比较多,应该树几个好典型。
⒁到了医院,林森直接进了诊疗室把挂号单递给了魏大夫。
⒂魏大夫的脸色依然白皙,但是脸上却没有了这一个月来林森脑海里常常浮现的笑容。他甚至没有伸手接过林森的挂号单,只是打量了一眼挂号单,说:“到候诊室排队去。”然后,头也不抬地喊:“下一个!”
⒃林森尴尬地退出诊疗室,就听到候诊室里有人用压低的声音说:“一个月前就被查出来了,连县级领导应该享受的专车接送上下班的待遇都取消了……”
⒄林森顿时明白了。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央,掏出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下,对着手机大声叫到:“小景,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县中心医院来!”
⒅林森还没来得及找到空位置坐下,身后一个陌生而有些熟悉的声音传来:“林县长,您请……”他转过头,看到了魏大夫那谦恭的笑脸。
(选自《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文章第⑼段中说:“林森傻了:这个张局长怎么说话不算数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你明白张局长为什么说话不算数了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小说常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请细读第⒄段画线句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加以品析。
这篇小说以“看病”为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回答。
这篇小说中,魏大夫这一角色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全文回答:
⑴魏大夫是个怎样的人?
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在一片蛙声中失眠
⑴杭州有个小区,一到晚上,蛙声一片。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进行驱赶。这可苦了保安,青蛙在暗处,保安在明处,这黑灯瞎火的要把青蛙赶跑,哪有那么容易。
⑵我发现城里人的神经越来越敏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是古诗词里的一种令人怡然自乐的意境,但现在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音。不是现在的青蛙鸣叫声大了,而是我们的心态出现问题了。
⑶中国的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一层意思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规律。自然界并不是一个安静的世界,早晨鸟儿啼鸣,夏天中午有蝉长鸣,晚上又有虫儿的啁啾……这就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
⑷但城市把自然割裂了,它独居一隅,自成一体。在城市的生活小区里,有隔音、隔热的洋房,地上铺的是坚硬的花岗石,裸露不多的泥土种上了草皮和树木,园林工人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给这些植物修剪和打药;城里鲜见小动物,也极少听到小动物的声音。人们以为“安静”才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宜居的。
⑸可是,“安静’”并不是大自然的特质,真正的大自然往往是“吵闹”的。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欢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而是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
⑹一个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绝对不可能为几只青蛙的呜声而失眠,除非他已经离开自然好久好久了。
⑺久居上海的亲戚去浙江天目山疗养,准备小住半个月,谁知住了3天,就打道回上海了。他告诉我,晚上山风吹过,宾馆外面万亩树林发出的声音似有千军万马,实在无法入眠。有朋友告诉我,他家就在小区的水景边,人造小溪流水淙淙,声音单调而枯燥,他已与物业交涉多次,要求停止放水;还有北京的一位编辑朋友到杭州来旅游,住在西湖边,却忍受不了知了的鸣叫,要求旅行社换房,最好住到树木较少的市中心去……
⑻其实,我也像他们一样,进城20年,是一个被城市“戕害”已久而且已经丧失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然”判断的人。平时我们总是吵着嚷着要回归自然,但是真正进入自然,却发现自己竟然适应不了,而那个被我们诅咒的人工建造出来、与自然背道而驰的城市,才是自己的“最爱”。我们睡在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起来的房子里,关上双层玻璃的窗户,打开低分贝的空调,如果外面有噪音,就会向物业和城管投诉……我们只有在一个没有噪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拥有一份好睡眠。
⑼但是我的童年、少年却不是这样的。屋前是小溪,终年水长流,音则轰轰然;屋后有涌泉,水从泥壁上冲下,音又咕咕;屋前屋后有竹林、树木,风吹过,会演变出雄浑的旋律;漫山遍野有小虫儿鸣唱,只有三九严寒才会消停;雨会落在瓦上,沙沙沙……还有雨滴索性会从瓦缝里溜进来,掉在你的脸上。
⑽这就是当年的大自然,我从来没有为此失眠过。
⑾现在,当我为午后的一只知了的聒噪感到心烦意乱时,我愕然发现,自己离童年真的已经太远,走进这片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太深太深。
(选自2011年第11期乡村版《读者》,有改动)人们为什么“在一片蛙声中失眠”?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欢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结合文章第⑼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童年、少年的生活状态。回忆这段时光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第⑶节提到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用以说明什么道理?请结合所学课文(如《苏州园林》《于园》《都市精灵》等)谈谈这种哲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又有何现实意义?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修车人老修
李景文
①修车人姓修。在小镇的记忆中,他是外来户,只身带着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宝贝似的。
②对他刚刚六岁的儿子小修,老修是又当爹来又当娘,然而这么个特殊的两口之家,在小镇人眼里,又时常做出有悖常理的事来。小修在人前人后并不喊他老爸,而是跟着众人也老修老修的喊。每当这时,老修就眯着眼睛笑。有人提醒说,老修呀,小伢子不能没大没小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修说,我晓得,桑树条子从小弯。果然,在西北风吼吼的日子,缩手缩脚的小镇人看到了赤脚狂奔的小修。当热浪袭击小镇,连狗都在树阴下吐舌头,小修又打着赤膊在毒太阳下翻跟头、竖蜻蜓。众人声讨说,老修呀,你这是要你儿子的小命!小修字正腔圆回答,玉不琢不成器,铁不打不成钢,谢老修栽培!老修拿着榔头哈哈一笑,这小子的骨头,贱着呢,敲敲没事!
③儿子七岁上小学,报名那天,老修却让小修骑到他的脖子上,在小镇的大街上一路走来。好多熟人见了,都特意下车迎上来,老修呀,小家伙腿不好,就拿我的车使。老修一路道谢着,一路说,今儿我让小子当马骑,明儿我跑不动了,他驮我的日子在后头哩!老修对小修说,你考双百,我就奖你。小修果然就考了双百。小修很想老修给他买对金鱼养养。老修说,金鱼要吃鱼虫,我们伺侯不起。老修说服小修,从那省下的五块金鱼款中,花两块买了两条红鲤鱼,爷儿俩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④小修的脑袋瓜出奇的好,好像没费多大事就考上了县重点。报到前,老修花三十块给儿子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但整得比新车都好使。小修就骑着这车,每天往返于三十里外的县城与小镇之间。镇上许多人看不过去,说老修呀,让孩子住校吧,又整不了几个钱。老修一边整着车轮一边说,按理,这钱也不是花不起,不过,牛扣在桩上还是老,让那小子蹦去!
⑤一晃就是六年,参加高考的小修长得牛犊一样结实,一举就考中了一所名牌大学。镇上的人看到老修将小修送到火车站,给了他三样东西:一辆能照出人脸的簇崭新的“捷安特”自行车,一部带拍照摄像功能的“波导”手机,一台一万多的“联想”手提电脑。乖乖,小镇人心里都有一种莫名的冲动,这么阔派!
⑥送行的人听到老修对小修讲,家底全交给你了,在外,不要丢小镇的脸!
⑦小修突然就跪下了,牛着嗓子吼了声:爸爸!
⑧老修小修这父子俩就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⑨这是小镇的人第一次听到小修喊老修爸爸,人们感叹唏嘘,陪着父子俩流泪,想止都止不住。
⑩一晃,又是六年,小修读博了,读的汽车设计,这真如了老修的愿。而且儿子在电话中透露,他替父亲找了个贤慧的儿媳妇,要接他到大城市来享福。但是,老修舍不得丢下他的修车摊子,他对儿子的电话一拖再拖。
⑾当儿子成了博士的时候,儿子的婚期也越来越近了,老修将要去参加儿子的婚礼,他显得特别的郑重,进理发店,下澡堂子,将残留在脸上和手上的几十年的油污都洗了。终于老修里外一身新,买了火车票。儿子再三关照,什么都不缺,什么都添置齐了。老修想,虽说是到儿子那里,但是空着手,总觉得手放不对位置。思前想后,突然想起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跟他要过金鱼。于是跑到卖花鸟鱼虫的地方,花一百元买了两大一小那种名贵的水泡眼。然后,老修怀抱着金鱼缸上了火车。
⑿老修看着金鱼想,这三条像是一家子,两条大的,是他的儿子和儿子的新娘,小的不用说是他的孙子。想到这儿老修就笑了。老修坐在火车上,一脸幸福,嘴角上挂着笑,眼睛眯缝着,朝着金鱼缸。
(选自《小说界》2010年第4期,有删改)
① ;
② ;
③ ;
④ 。请简要说说老修是个怎样的父亲。
对下列句子言外之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要好好管教你的儿子。) |
B.这小子的骨头,贱着呢,敲敲没事!(这小子结实,吃点苦没啥!) |
C.在外,不要丢小镇的脸! (你要好好学习,给全镇人争光!) |
D.牛着嗓子吼了声:爸爸!(以前看不起你,不叫你爸爸,太不应该了!) |
品味第⑿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嘴角上挂着笑,眼睛眯缝着,朝着金鱼缸。读了本文,你会想起课文中一些父亲的形象。请回忆有关课文,完成仿写。
温和仁厚的牛汉父亲连夜补书,让人感动。
阅读刘心武的《夏威夷黑珍珠》节选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夏威夷黑珍珠
①姚老师每周三下午来教老伴弹钢琴。她虽然上过音乐学院,但主修的是声乐,毕业后分配在乐团合唱队,一唱几十年。六十岁以后,在合唱队排练时兼任钢琴伴奏。老伴弹琴只为自娱,姚老师指导她非常得法,两个人很合得来。两年多下来,她已经成了我们共同的朋友。
②我从美国讲《红楼梦》回来,带回一些纪念品,其中最贵重的是三件首饰,全是在
夏威夷买的。一件绿宝石坠链,给了老伴;一件黑珍珠坠链,送给了姚老师。姚老师开头不收,我就解释说,夏威夷有三宝:一是火山熔岩里开采出的绿宝石,老伴最喜欢绿颜色,几件最常穿的衣服,跟这绿宝石坠链很般配;第二宝便是黑珍珠,姚老师爱穿灰黄调子的休闲服,配黑珍珠更显高雅;第三宝是红珊瑚,我买回一个珊瑚须尖串成的手链,留给儿媳妇。我如实报出购买的价格,让姚老师知道那由一颗黑珍珠构成的坠链绝不昂贵,实在只是为了感谢她两年来给我们家带来的欢乐。她听了觉得我确实是把她当作亲人了,也就道谢收下。
③我和老伴都希望姚老师接受礼物后,能马上戴到颈上,但她却收进了提包,而且,下一个周三来我家,虽然还穿着一袭灰黄相间的服装,却并没有戴我送她的那黑珍珠坠链,而是戴了一串白珍珠项链。我和老伴交换了个眼色,没说什么,心里都有点疑惑。难道她忌讳黑色?
④姚老师指导老伴练了约一小时琴,大家就坐到餐桌边喝下午茶。我注意到,她那串白珍珠项链,品相一般。三个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聊到了一位仍在电视上露面的著名资深歌唱艺术家,老伴就感叹,说那么多唱歌的,能有几个达到那样的知名度啊!姚老师就说,那是她大学同学,毕业以后跟她一起分到合唱团,是一个声部的。老伴就直率地问姚老师:“您是不是挺羡慕她呀?”姚老师说:“为她高兴,一点不羡慕。”还讲起当年的情景,来了个外国专家,让合唱团的人一人独唱一曲。合唱团几十个人,足足唱了三天,专家也听了三天。本来,这样做是为了把合唱水平提得更高,没想到专家却从中发现了一个男中音和两个女高音,认为是三颗珍珠,值得培养成为独唱演员。那两个女高音,一个就是姚老师,另一个就是那位著名资深歌唱艺术家。
⑤姚老师说那时候其实专家对她的潜力更看好,但是,她就是想站在队列里唱合唱,不喜欢站到乐队前领唱或独唱。她把自己的这种想法说出来,大家都感到惊讶。专家通过翻译跟她交谈后,说理解了她;专家还说,很难得,有这样的歌唱者,从灵魂深处体味到了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的真谛。的确,大合唱是人类走向亲和的一种途径。姚老师说,从那以后她就一直留在合唱队,虽然永远不可能出名,却无怨无悔。“我不想做一颗单独闪光的珍珠,我总觉得,一颗珍珠还是跟别的许多颗珍珠串成链条,更有意思。”
⑥在姚老师再一次来教琴前,我和老伴多次放她赠我们的CD盘听,那是她参与的合唱演出的录音,我们原来提不起兴致听,现在却如闻天籁。
⑦姚老师再来时,戴了一条完全由黑珍珠串成的项链,我送她的那一颗,串在正中间。她没问我们好看不好看,我们也没去评论。但我们理解了,有的珍珠,是永远喜欢跟别的珍珠串在一起的。
(刘心武/文,选自《今晚报》,有改动)文章以“夏威夷黑珍珠”为题,有什么好处呢?
第③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第④段中,大家谈到那位“著名资深歌唱艺术家”时,姚老师说“为她高兴,一点不羡慕”。姚老师为什么不羡慕呢?
第⑥段写对于姚老师赠给他们的CD,“我们原来提不起兴致听,现在却如闻天籁”。两个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作者在结尾说,“有的珍珠,是永远喜欢跟别的珍珠串在一起的”。这句话与第⑤段中的一句话相呼应,请找出并写在下面。
读完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随风舞动的高楼
①城市中的高楼看似十分坚固,然而实际上越是高大的建筑就越受到高空强风冲击问题的困扰。不过根据最近的科学生活网报道,在麻省理工大学,有一个名叫“WhoWhatWhenAIR”的建筑设计小组,他们采用最新设计的一种建筑结构模型,。
②如果您在近期有机会拜访麻省理工大学,你就会看到这座建立在麻省工程研究中心草坪上的相当引人注目的迷你建筑。这不仅因为它的样子看起来有些奇怪,还因为这座总重超过300公斤,高度超过10米的建筑,居然会像稻草一样子随风飘动,不过虽然看起来有些摇摇欲坠的样子,但是别担心,它可绝对不会真的倒下来。
③如果你能仔细的观察这座建筑就会发现,除了传统的钢架结构,建筑中还有许多上下连通的管子,而这就是这项发明的关键。
④事实上传统的高大型建筑主要是以结构的强度来保证稳固的,但是相对风力以及地质运动这些强大的自然力来说,仅仅依靠钢筋水泥的强劲“骨骼”是不够的,这个小组的设计理念就是为建筑增加“肌肉”,这些管子就是抗风建筑的肌肉部分。
⑤研究人员将这种管子称作“空气促进器”,它实际上是一种能够随着压力而膨胀、收缩的空气弹簧。这些连接在钢架结构之间的气体弹簧,当强风吹击建筑的时候,就会被伸长,换句话说,这种装置能够微细的改变建筑物的整体长度。从而让建筑物在8英尺左右的范围内扭曲或者微微的变形,建筑倾斜的角度越大,空气弹簧的拉伸力就越大,而风力却因为不能保证水平作用在建筑的垂直面,而不能发挥全部的冲击力。
⑥这样建筑就不用直接的对抗强风的冲击力,而是能用较小的结构强度对抗更大的风力。相对的建筑耗费的结构成本也能在更加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大大降低。
⑦由于设计上的创新,这项建筑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建筑设计大奖,不过要想让这种建筑投入实际的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项比赛的总评审之一的Ochsendorf说,“人体对于加速度的变化是相当敏感的,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我们还没办法让居住在这种大厦中的人完全感受不到这种扭曲的变化”,但是他也补充说,“不过对于一些高大的非居住用的地标性建筑,这项发明还是相当有用的。”下面哪句话更适合填在第①段的空格处?请简述理由。
A.会在未来有效地解决高大建筑的抗风抗震问题。
B.可能会在未来有效地解决高大建筑的抗风抗震问题。“迷你建筑”之所以相当引人注目,其原因是什么呢?请概括回答。(限15字以内)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
在“建筑中还有许多上下连通的管子”中“管子”实际上是指什么呢?它在建筑物中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迷你建筑”在未来实际运用上将会有怎样的走向?请依据文中信息,合理推断,概括作答。
我们是一家人
秦文君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母亲开始坚决不同意“分伙”,可后来为什么又改变初衷答应了呢?(3分)
第8段中一家人共进晚餐时的快乐与第3段中“我”感受到的“快乐”有什么不同?(3分)
“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母亲没有强拉我一起吃饭,而是“悄悄”地递给“我”一个面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3分)
赏析第8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3分)
读完本文,结合自己,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