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南康直节堂记
【宋】 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①。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逐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皦察之政③,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④,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⑤,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节选自《栾城集》)
[注释]①填委:堆放。②循吏:奉公守法。③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④说:同“悦”,喜欢。⑤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如太常之旗(     )(2)杉之     (     )
(3)散布叶   (     )(4)而不危乎 (     )
请在下列句子中找一个与例句中划线“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2分)
例句:朝请大夫徐君望圣所作也。

A.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B.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C.辍耕垄上
D.彼竭我盈,故克

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2分)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翻译下边的文言语句。(4分)
(1)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2)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积累链接:荷莲虽小,却也有着与杉树同样的品性。请默写出周敦颐 《爱莲说》中“莲”与“杉”品性相近的四句话(计16个字)。(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领略古人作文的意趣。
材料一:《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③工:精,妙。④患:毛病、弊端(在于)。⑤指摘:挑剔,批评。
、古人作文讲究言简意赅,有时会承前省略一些成分,但并不会给读者造成障碍,请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内容。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运用文言文阅读的知识与方法,解释材料一、二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那:为:尝:而:
、请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材料一中画“”的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说说材料一的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尝试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欧阳修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①试用材料一中的诗句回答:
②试用材料二中的原文回答: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沈复《童趣》)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项为之喷以烟:
③与友行:④入门不
.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下车引之”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的是()

A.昂首观之 B.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C.项为之强 D.使之冲烟飞鸣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故有所不辟也( ) (2)今人曰(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来
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
贵 ,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

文言文阅读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且秦灭韩
B.为天下唱,多应者/诚开张圣听
C.扶苏以谏故/跨州连郡者不可胜
D.大楚兴,陈胜/秦色挠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利用百姓不知扶苏和项燕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用原文回答)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B.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思念,并立志为二人报仇。
C.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D.为起义做舆论准备过程,体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乙)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不亦乎? 不习乎?
知也出神
.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观之,兴正浓 D.鞭数十,驱之别院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