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乙)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是知也 ④方出神 .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 B.故时有物外之趣 |
C.观之,兴正浓 | D.鞭数十,驱之别院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选出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
A.于是入朝见威王 / 见公输盘 |
B.虽欲言,无可进者 / 几欲先走 |
C.吾妻之美我者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D.孰视之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齐王下纳谏令后, 群臣吏民积极提意见,体现纳谏效果显著的语句是:“,”;齐国最后取得“”的成就。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
B.第三段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
C.“王之蔽甚矣”中的“弊”指齐王受到“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
D.邹忌敢于直言纳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⑤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解释划线的词
①温故而知新()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是知也()④其恕乎()翻译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桓南郡公玄好猎,每田狩,车骑甚盛,或行陈不整,麇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束。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常自带绛绵绳,箸①腰中。玄问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②也。”玄无语,去,自此小差③。
【注】①箸:穿着,附着;②芒:(麻绳上的)芒刺;③小差(chài):略好一些。解释上文中的加线词
(1)为( )(2)去(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行走路线不整齐,獐兔跳跃逃走,部下没有不被捆绑的。 |
B.如果行走路线不整齐,獐兔奔腾跳跃,部下没有不被捆绑的。 |
C.如果军队行列不整齐,獐兔跳跃逃走,部下没有不被捆绑的。 |
D.如果军队行列不整齐,獐兔奔腾跳跃,部下没有不被捆绑的。 |
桓道恭“常自带绛绵绳”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从文中看,桓道恭是一个、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上文选自课文,作者是(朝代)欧阳修。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太守只是因为山里四季景色之美而乐。 |
B.第②段生动展现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 |
C.第③段以禽鸟、游人衬托太守以众人之乐为乐。 |
D.全篇充分表现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虎惟恃勇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也,则谓之曰:“而且止,吾与而斗死之也。”虎闻其言而若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曰:“虎来!”前与之合,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虎惟恃夫也,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哀哉!
『注』① 而:通“尔”。梃:棍棒解释划线字。
(1)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之()
(2)伐树为梃为()对画线句“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因而不知道最终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
B.却不知道最终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
C.因而不知道(它的)死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
D.却不知道(它的)死是因为它所依靠的而被人打死了。 |
根据文意,“虎惟恃夫也”中的“夫”具体是指:
本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