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龙说》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元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本语段作者以龙喻明君,以云喻贤臣,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才美不外见 ( ) (2)执策而临之 ( )
(3)其真不知马也邪( ) (4)龙亦灵怪矣哉!(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篇短文通篇说的是物事(龙、马),其实论的是人事。想想看,作者分别表达了怎么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隔篁竹,闻水声 |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
B.如鸣佩环,心乐之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C.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十年春,齐师伐我 |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记之而去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B.以其境过清 |
其真不知马也 |
C.全石以为底 |
皆以皆以美于徐公 |
D.怡然不动 |
屋舍俨然 |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由远及近叙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绘声绘行绘色,写出了小石潭水清、石奇、树绿的特点,展示了小石潭的美。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了水的清澈,侧面则写了鱼在水中嬉戏。
C.第③段描写了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设喻贴切,突出了溪流的曲折有致,溪岸的峭拔多姿,以及溪源的神秘莫测。
D.本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第4段写小石潭“寂寥无人”“其境过清”,正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谪后忧伤心情的自然流露。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①则不能励精②,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③,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①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②励精:奋发向上。③接世:接触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 |
|
②不宜异同 |
|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
|
④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文: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3)【甲】文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建议中最主要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节选自《战国策》三十)
[注]①骑劫:人名,燕国将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且谢之曰 |
谢: |
|
②举国而委将军 |
举: |
|
③以与寡人有隙 |
隙: |
|
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
遇: |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诵读节奏。
寡 人 岂 敢 一 日 而 忘 将 军 之 功 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B、足肤皲裂而不知 |
杂然而前陈者 |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其恕乎 |
D、以中有足乐者 |
扶苏以数谏故 |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腰白玉之环
A、劳其筋骨 B、布囊其口 C、其一犬坐于前 D、吾妻之美我者
(3)作者明明“缊袍敝衣处其间”,为什么却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
孰:仔细 |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蔽:缺点 |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刺:指责 |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间:间或,偶然 |
(1)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相与步于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D.万钟于我何加焉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阅读下面的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选自《古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