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武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 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相传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尝有疑狱狱:案件 |
B.臣,鄙民也鄙:浅陋 |
C.不知当狱当:应当 |
D.殆未有也殆:恐怕 |
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家有二白璧 ②侧而视之
③其径相如也 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
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为天下唱
(2)楚人怜之
(3)置人所罾鱼腹中
(4)死国可乎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发闾左谪戍渔阳(2)百姓多闻其贤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问题。(共13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4)往来无白丁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用“ / ”标示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意停顿。(按语意划分一处)
苟 全 性 命 于 乱 世。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挟天子而令诸侯_______________(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________________
(3)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4)斟酌损益________________翻译下面句子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甲文中诸葛亮提出的最终策略目标是 “”“”。乙文中诸葛亮深情回顾了刘备对自己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事,分别可以概括为、、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博学而笃()志解释下列加点字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逾矩()
曲肱而枕之()逝者如斯夫()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 濯清涟而不妖()②不蔓不枝()
③ 亭亭净植()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