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 濯清涟而不妖( ) ②不蔓不枝( )
③ 亭亭净植( )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陈涉世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人。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会天大雨会宾客大宴 |
B.度已失期关山度若飞 |
C.上使外将兵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入据陈 |
、下面语句中划线的“之”字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是()
A.怅恨久之 | B.乃记之而去 |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D.跪而拾之以归 |
、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结合语段文字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大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领飞骑三百(2)是飞鸟振羽声也.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军中不解其故()(2)比次日 ()
(3)一霎而绝 ()(4)此去西南十里 ().与例句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霎而绝
A.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 B.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C.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 D.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番人方倚此险,大意大兵骤至也。.结合上文,请简要说说年羹尧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 一11题。(14 分)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①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人,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②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选自《史记》)
【注】①无敢:不要。②筹策:计策。③子房:张良的字。.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 分)
①项羽仁而爱人()②皆言其情()
④绝粮道()④高起、王陵对曰()
⑵下列各句中划线字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吾能用之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C.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试根据选文概括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2 分)
(二)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___ _同_,。
②反归取之:___ _同_,。 、翻译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三)阅读《桃花源记》第三段,完成18—23题。(共14分)
见 渔 人 乃 大 惊 问 所 从 来 具 答 之 便 要 还 家 设 酒 杀 鸡 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妻子绝境
无论交通、请你根据文言文断句常识,在上文画线部分该停顿的地方,用“/”断句(注意:本题不要求加上标点符号)。
、给“便要还家”中的“要”注音并释义:
要(),义:、翻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
、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