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7分)
管晏列传(节选)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①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②死③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注释】①见:被 ②召忽:人名 ③死:为……而死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鲍叔知其贤 ( ) (2)管仲既用( )
(3)及小白立为桓公 ( ) (4)吾尝三战三走( )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鲍叔终善遇之至之市(《郑人买履》) |
B.常强于诸侯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
C.鲍叔知其贤其一犬坐于前(《狼》) |
D.生我者父母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3)何以都不闻消息?(《人琴俱亡》)
管仲因得到鲍叔牙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管鲍之交”成为后世佳话。文章中管仲动情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结合选文理解管仲为什么这样说? (4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解释加点的字。
①齐之习辞者也②何坐③非所与熙④寡人反取病焉翻译句子。
①齐人固善盗乎?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③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请根据选文,概括相关情节并依次填入A、B两处。
A---楚王当堂羞辱 --- B---楚王自取其辱有人说楚王的羞辱是针对晏子的,也有人说是针对齐国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文章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晏子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言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翻译下面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
用原文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分)读了此文你有怎样的收获?(2分)
古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给下面句子用“|”划分朗读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元方入门不顾顾:_______(2)下车引之引:______
(3)太丘舍去去:_______(4)相委而去委: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看法?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①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父②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③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④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⑤,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选自“主题学习”丛书)
【注释】①月氏(zhī):我国古代西部的兄弟民族。 ②堂邑父:姓堂邑,名甘父,是中国汉朝时的西域胡人,为堂邑县一贵族家奴仆。③传: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④遗(wèi):馈赠。⑤并(bàng,傍):同“旁”,靠近。南山: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匈奴得之,传诣单于()(2)又自以远远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欲何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B.以其头为饮器/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
C.乃募能使者/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
D.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2)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你的理解用“/”断开。
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问欲何之。你认为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5分)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竞学,一时琴师莫能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詹适弹琴
(2)担头常囊此
(3)受工之直而已
(4)即老人所贻与“詹予以金”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献公 | B.以啮人 |
C.以君之力 | D.以塞忠谏之路 |
翻译句子。
(1)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微斯人,吾谁与归?作者写“木工”,是觉得他是一个奇人。根据记叙说说他奇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