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表
1980年产粮 |
1981年产粮 |
1982年产粮 |
5.02亿千克 |
6.70亿千克 |
7.15亿千克 |
请回答
(1)与材料一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完成时间是哪一年?
(2)材料二中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因为实行哪种制度导致的?这一制度是哪年实行的?这一制度的推行与新中国历史上哪一次会议有关?
主题探究越来越成为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下列图片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
A.反对外来侵略 | B.进行三大改造 |
C.发展国民经济 | D.巩同新生政权 |
(13分)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
图一北宋“交子”图二《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三(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2)图一“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什么货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它的作者是谁?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3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4)结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l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
材料三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展示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通道?它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2)读材料二《隋朝大运河》图,请写出流经苏南的那段运河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
(1)材料一中数据的变化与党和政府采取的什么措施有关?该措施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为该措施的顺利执行准备了条件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建国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2)材料二中,我国1962年的粮食人均产量比1957年低,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哪次严重失误有关?而1980年以后的粮食人均产量迅速增加得益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的哪一政策?该政策首先是在哪里实施的?
材料三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简表(部分年份)
1978年 |
1992年 |
2002年 |
2010年 |
|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3624 |
20370 |
102398 |
421368 |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 |
343.4 |
1826 |
7073 |
28762 |
(3)材料三中,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应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中共召开的哪两次会议?它们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