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木华黎,札剌儿氏,世居阿难水东。父孔温窟洼。有五子,木华黎其第三子也。生时有白气出帐中,神巫异之,曰:“此非常儿也。”及长,沈毅多智略,猿臂善射,力挽二石强。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侍太祖,俱以忠勇称,号掇里班曲律,犹华言四杰也。
太祖尝失利,会大雪,失牙帐所在,夜卧草泽中。木华黎与博尔术张裘毡,立雪中,障蔽太祖,达旦竟不移足。一日,太祖从十余骑行溪谷间,顾谓曰:“此中或遇寇,当奈何?”对曰:“请以身当之。”既而,寇果自林间突出,矢下如雨。木华黎引弓射之,三发中三人。其酋呼曰:“尔为谁?”曰:“木华黎也。”徐解马鞍持之,捍卫太祖以出。寇遂引去。
辛未,从伐金,薄宣德,遂克德兴。壬申,攻云中、九原诸郡,拔之,进围抚州。金兵号四十万,阵野狐岭北,木华黎曰:“彼众我寡,弗致死力战,未易破也。”率敢死士,策马横戈,大呼陷阵。帝麾诸军并进,大败金兵。追至浍河,又败之,僵尸百里。
甲戌,从围燕,金主请和,北还。命统诸军征辽东,次高州,卢琮、金朴以城降。乙亥,裨将萧也先以计平定东京。进攻北京,金守将银青率众二十万拒花道逆战,败之,斩首八万余级。城中食尽,契丹军斩关来降,进军逼之。其下杀银青,推寅达虎为帅,遂举城降。木华黎怒其降缓欲坑之,萧也先曰:“北京为辽西重镇,既降而坑之,后岂有降者乎?”从之。
庚辰,复由燕徇赵,至满城。武仙以真定降,承制以仙权知河北西路兵马事。史天倪进言曰:“今中原粗定,而所过扰纵兵抄掠,非王者吊民之意也。”木华黎曰:“善。”下令禁别掠,所获老稚,悉遣还田里。军中肃然,吏民大悦。
癸未春,复攻下河西堡寨十余。三月,渡河还闻喜县,疾笃,召其弟带孙曰:“我为国家助成大业,擐甲执锐垂四十年.东征西讨,无复遗恨,第恨汁京未下耳!汝其勉之。”薨,年五十四。(选自《元史》,有删改)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麾诸军并进麾:旗子 |
B.次高州次:驻扎 |
C.渡河还闻喜县,疾笃笃:(病)重 |
D.擐甲执锐垂四十年垂:接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失牙帐所在若属皆且为所掳 |
B.裨将萧也先以计平定东京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
C.木华黎怒其降缓欲坑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D.汝其勉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华黎是元太祖的重臣猛将,他出生时有令人不解的怪异现象,长大后臂长力大。 |
B.木华黎忠诚勇敢,从善如流,他听从劝谏,禁止剽掠,放还被俘老少,深得人心。 |
C.木华黎沉毅多智,知人善任,萧也先、寅达虎等人都是他统一中原时的手下大将。 |
D.木华黎戎马一生,纵横驰骋,东征西讨,骁勇善战,为元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
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太祖从十余骑行溪谷间,顾谓曰:“此中或遇寇,当奈何?”
(2)今中原粗定,而所过犹纵兵抄掠,非王者吊民之意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黻传
刘黻,字声伯,乐清人。早有令名,年三十四,以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侪辈已翕然称之。时丁大全方为台属,劾奏丞相董槐,将夺其位。黻率同舍生伏阙①上书,言朝廷进退大臣,须当以礼。书上,忤执政,送南安军安置,归别其母解氏。解氏曰:“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速行!”黻至南安,尽取濂、洛诸子之书,摘其精切之语,辑成《濂洛论语》十卷。
及大全贬,黻还太学。未几,侍御史陈垓诬劾程公许,右正言蔡荥诬劾黄之纯,二公罢出,黻又率诸生上书言:比年朋邪记焰,缄默成风,奏事者不过袭陈言、应故事而已。幸而之纯两疏,差强人意。乃今软媚者全身,鲠直者去国。一之纯去,若未害也,臣恐道路以目,欲言辄沮,而公论之脉自此绝矣。
又谏游幸疏曰:天下无道,人主以逸乐而忘忧勤。陛下春秋尚少,作而不法,后嗣何观?大凡人主不能无过,脱有过言过行,宰执、侍从当言之,给舍、台谏当言之。今陛下未为不知道,未为不受人言,宰执惧有所专而不敢奏,给舍、台谏惧有所忤而不敢言,更如此者数年,将何以为国?故政事由中书则治,不由中书则乱,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会丁父忧去位,服除,授集英殿修撰,沿海制置、知庆元府事。建济民庄,以济士民之急,资贡士春官之费,备郡庠耆老缓急之需。又请建慈湖书院。八年,召还,拜刑部侍郎,升监察御史,累官至吏、工部尚书,兼修玉牒②,兼侍读。十年,丁母忧。
德佑元年,江上溃师。丞相陈宜中起复黻为端明殿学士,不起。及贾似道、韩震死,宜中谋拥二王③由温州入海,以兵逆黻共政,将逊相位。于是黻托宗祀于母弟成伯,遂起。及罗浮,以疾卒。其配林氏举家蹈海。未几,海上事亦瓦解矣。
(选自《宋史·刘黻传》有删节)
【注】①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②玉牒:中国历代皇族族谱称为玉牒.③二王:指临安陷落时,陈宜中拥立益王赵瘴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禹为副元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年朋邪记焰比:近 |
B.脱有过言过行脱:如果 |
C.会丁父忧去位丁:遭遇 |
D.以兵逆黻共政逆:阻止 |
选出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书上,忤执政,送南安军安置 |
B.服除,授集英殿修撰 |
C.建济民庄,以济士民之急 |
D.德佑元年,江上溃师。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黻率领太学同舍坐优阙上书抨击丁大全,得罪了执政者,被遣送南安军安置。临走前,刘黻回家向母亲告别,母亲不仅没有责怪他,相反地对他的忠勇行为频加勉励。 |
B.刘黻在任内曾经修建济民庄,用来救济人民的急困,资助贡士的考试费用,以及预备郡学中那些老先生们的缓急之需。并且请求修建慈湖书院。这一系列举措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 |
C.刘黻为人忠直敢言,他的这些忠鲠之言,不仅触犯了当时的权贵,而且得罪了皇上,因此每次上书都不被采纳,相反遭到了压抑和排挤,仕途一直不顺。 |
D.刘黻生长在南宋末危难之秋,出于对国家、对君王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国都陷落败亡之时,毅然奔赴国难,献出了全家人的生命。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速行!
译文:
②乃今软媚者全身,鲠直者去国。
译文:
③臣恐道路以目,欲言辄沮,而公论之脉自此绝矣。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齐助楚攻秦
刘向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事。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固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王患之患:担忧 |
B.夫秦所以重王者重:看重 |
C.齐、秦之交阴合阴:暗暗地 |
D.乃使勇士往詈齐王詈:游说 |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而大国□之欢
②不伤一人,□得商於之地六百里
③□出见使者曰
A.①与②而③乃 | B.①为②而③则 |
C.①为②以③则 | D.①与 ②以③乃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B.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C.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D.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想攻打齐国,张仪请求秦王为他准备车马和金钱,让他去南方游说楚王。 |
B.秦王派张仪去游说楚国,准备用六百里商於之地来收买楚国。 |
C.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又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并与齐国结为同盟。 |
D.楚王不听陈珍的劝告,一意孤行,被秦、齐、韩三国联攻,惨遭失败。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
②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2)陈轸给楚王提了两次建议,楚王都没有采纳,是两个什么样的建议?(用自己的话回答)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炅,幽人。长七尺余,略通书史。以荫补左羽林长上。陇右节度使哥舒翰①引为别奏。后复以破吐蕃跳荡有功,除右领军大将军。
安禄山反,拜上洛太守,将行,于帝前画攻守势。迁南阳太守,兼守捉防御使,封金乡公。寻为山南节度使,以岭南、黔中、山南东道子弟五万屯滍水南。贼将武令珣、毕思琛等击之,众欲战,炅不可。贼右趋,乘风纵火,郁气奔营,士不可止,负扉走,贼矢如雨,炅与中人薛道挺身走,举众没贼。
炅揪散兵保南阳。潼关失守,贼使哥舒翰招下,不从,使武令珣攻之。令珣死,田承嗣继往。颍川来瑱、襄阳魏仲犀合兵援炅。炅城中食尽,米斗五十千,一鼠四百,饿者相枕藉。朝延遣使者曹日升宣慰,不得入。日升请单骑致命,仲犀不可。会颜真卿自河北至,谓曰:“脱能入城,则万心固矣。”仲犀益骑凡十辈。贼望见,知皆锐兵,不敢击,遂入致命,人心益固。日升复以骑趋襄阳,遂以一千人取路运粮而入,贼亦不能遏,得相持逾三月。炅被围凡一年,昼夜战,人至相食,卒无救。
至德二载五月,乃率众突围走襄阳。承嗣尾击,炅殊死战二日,斩获甚众,贼引去。俄拜御史大夫、襄邓十州节度使。亦会二京平,贼走河北。时襄、汉数百里,乡聚荡然,举无樵烟。初,贼欲剽乱江湖,赖炅适扼其冲,故南夏以完。
乾元元年,又加淮西节度、邓州刺史。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炅领淮西、襄阳两镇步卒万人、骑三百。明年,与史思明战安阳,王师不利,炅中流矢,辄奔,诸节度溃去,所过剽夺,而炅军尤甚。有诏徙炅郑、陈、亳节度使。至新郑,闻郭子仪整军屯谷水,李光弼还太原,炅羞惴,仰药死,年五十七。
(选自《新唐书•鲁炅传》,有删改)
注:①哥舒翰:唐朝名将,突厥人。屡有战功。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击败,晚节不保,遂降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炅揪散兵保南阳揪:召集 |
B.脱能入城,则万心固矣脱:如果 |
C.仲犀益骑凡十辈益:增加 |
D.乡聚荡然,举无樵烟举:行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鲁炅“为国效命”的一项是()
①将行,于帝前画攻守势②炅与中人薛道挺身走,举众没贼③贼使哥舒翰招下,不从④故炅得与贼相持逾三月⑤炅殊死战二日,斩获甚众⑥所过剽夺,而炅军尤甚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炅精通经书和史籍,有气节。他身材高大,因为祖上的功劳而担任官职,后又受到哥舒翰的举荐,但是在哥舒翰投降叛军之后,鲁炅并没有接受哥舒翰的劝降。 |
B.鲁炅在安史之乱中,受到皇帝的器重。在出征之前,他向皇帝分析进攻和防守的形势,之后不久,他历任多地节度使,还被封爵为岐国公,并实封两百户。 |
C.鲁炅作战勇猛,力挽狂澜。他在担任山南节度使时,率领五万军队与叛军在滍水南岸展开肉搏战,战斗失败,全军陷没了。 |
D.鲁炅作战顽强,战功卓著。他兵败退保南阳之后,遭到了叛军一年的重重围困,救兵始终不至,他最终率众突围。 |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炅被围凡一年,昼夜战,人至相食,卒无救
译文:
(2)赖炅适扼其冲,故南夏以完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生四年知读书,八岁能属文,少长通古今,推迹兴废,洞见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
绍兴末,张浚视师江、淮,舜臣应诏上书,言:“乘舆不出,无以定大计,宜徙幸武昌。”又谓:“江东六朝皆尝取胜北方,不肯乘机争天下,宜为今日监。”著《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之。中乾道二年进士第。时朝廷既罢兵,而为相者益不厌天下望。舜臣对策,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义,宰辅大臣不当以奉行文字为职业。考官恶焉,绌下第,调邛州安仁县主簿。岁大侵,饥民千百持鉏棘大呼,响震邑市,令惧闭门。舜臣曰:“此非盗也,何惧为?”亟出慰劳遣之。
教授成都府。时虞允文抚师关上,辟置幕府,用举者改宣教郎、知饶州德兴县,专尚风化。民有母子昆弟之讼连年不决,为陈慈孝友恭之道,遂为母子兄弟如初。间诣学讲说,邑士皆称“蜀先生”。罢百姓预贷,偿前官积逋逾三万缗。民病差役,舜臣劝纠诸乡,以税数低昂定役期久近为义役。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银坑罢虽久,小户犹敷银本钱,官为偿之。天申大礼助赏及军器所需,皆不以烦民。
干办诸司审计司,迁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当曾布、吕惠卿初用,必谨书,或谓非执政除免,格不应书。舜臣曰:“治忽所关,何可拘常法。”他所笔削类此。尤邃于《易》,尝曰:“《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画从中起,乾坤中画为诚敬,坎离中画为诚明。”著《本传》三十三篇。朱熹晚岁,每为学者称之。所著书《群经义》八卷、《书小传》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编次论语》五卷、《镂玉余功录》二卷。子心传、道传、性传。以性传官二府,赠太师、追封崇国公。
(选自《宋史·李舜臣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为今日监监:借鉴 |
B.而为相者益不厌天下望厌:厌恶 |
C.考官恶焉,绌下第第:等次 |
D.专尚风化尚:推崇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
B.《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
C.《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
D.《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舜臣年少好学,志向远大。他很小就懂得读书,稍大一些就能够通晓古今;他研究历代兴亡的原因,有为天下人做事的大志。 |
B.李舜臣有见识,敢于提出建议。他曾上书劝说皇上为天下大计考虑应该出京师前往武昌,在对策中又论述了宋金没有议和的道理。 |
C.李舜臣熟悉民情,关怀民生。他任安仁县主簿时,慰劳安抚不得已聚众的百姓;任德兴县令时,改变了百姓为差役所困扰的状况。 |
D.李舜臣做事认真,精于易学。他在曾布、吕慧卿面前做事谨慎,恭恭敬敬;他认为研究《易》就要研究卦象的画,画中寓有深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大侵,饥民千百持鉏棘大呼,响震邑市,令惧闭门。
(2)间诣学讲说,邑士皆称“蜀先生”。罢百姓预贷,偿前官积逋逾三万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魏羽者,字垂天,歙州婺源人。少能属文,上书李煜,署弘文馆校书郎。时改当涂县为雄远军,以羽为判官。宋师渡江出其境,羽以城降,太祖擢为太子中舍。
太平兴国六年,受诏诣瀛州覆军市租,得隐漏数万计。因上言:“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上赐诏褒谕。复命,迁太常博士,改膳部员外郎。丁外艰①,起复②莅事,入判大理寺。因上疏言三司职官颇众,愿省□半,可以责成,仍条列利病凡二十事。诏下有司详议,皆以为便。时北边多警,朝议耕战之术,以羽为河北东路营田副使。
淳化四年,并三部为一司,以羽判三司。先是,三司簿领堆积,吏掾为奸,虽尝更立新制,未为适中。是冬,羽上言:“依唐制,天下郡县为十道,两京为左右计,各署判官领之。”制三司使二员,以羽为左计使,董俨为右计使,中分诸道以隶焉。未久,以非便罢。丁内艰①,起复②,加给事中。
咸平四年,以疾解职,拜礼部侍郎。谢日,召升便殿,勉□医药。月余卒,年五十八。
羽涉猎史传,好言事。淳化中,许王暴薨。或有以宫府旧事上闻者。太宗怒,追捕僚吏,将穷究之。羽乘间上言曰:“汉戾太子窃弄父兵,当时言者□其罪当笞耳。今许王之过,未甚于是。”太宗嘉纳之,由是被劾者皆获轻典。尝建议有唐以来凡制诏皆经门下省审,有非便者许其封驳,请遵故事,择名臣专领其职。迄今不废。
羽强力,有吏干,尤小心谨事。太宗尝谓左右曰:“羽有心计,亦明吏道,但无执守,与物推移耳。历剧职十年,始逾四十,须鬓尽白,亦可怜也。”羽出入计司③凡十八年,习知金谷之事,然颇伤烦急④,不达大体。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丁外艰:子遭父丧或重孙遭祖父丧;丁内艰:子遭母丧或重孙遭祖母丧。②起复:官员因父母丧而辞官守制,未满期而奉召任职。③计司:古代掌管财政、赋税等事务官署的统称。④烦急:苛细峻急。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羽判三司判:掌管 | B.各署判官领之领:兼任 |
C.追捕僚吏,将穷究之 究:推究 | D.有非便者许其封驳 许:允许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因上疏言三司职官颇众,愿省□半,可以责成
②谢日,召升便殿,勉□医药
③汉戾太子窃弄父兵,当时言者□其罪当笞耳。
A.①其②以③以 | B.①其②而③以 |
C.①之②以③因 | D.①之②而③因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
B.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
C.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
D.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羽少时便能写文章,后来通过上书给李煜而得到赏识,获得弘文馆校书郎的职务,又因会写文章做了雄远军的判官。 |
B.魏羽在做官的过程中,曾经先后遭父丧、母丧,但朝廷器重他,每次都在他守丧期未满时便下诏令他赴任做官。 |
C.淳化四年,朝廷将三部并为一司,虽采纳了魏羽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没能解决过去三司公务堆积、官员犯科的弊病。 |
D.魏羽为人坚忍有毅力,做事谨慎。皇上认为他有智谋,也熟悉当官的方法,只是缺少操守,容易受到钱财的影响。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宋师渡江出其境,羽以城降,太祖擢为太子中舍。
②今许王之过,未甚于是。
(2)从文中找出能体现魏羽“有吏干”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