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避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教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循其礼 循:遵循 |
B.圣人不易民而教易:交换 |
C.学者溺于所闻溺:拘泥 |
D.太子,君嗣也 嗣:继承人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因”字,与“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因击沛公于坐 |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
B.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
C.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
D.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
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商鞅变法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原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3)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梧桐一树,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也。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
花木种自何年?为寿几何岁?询之主人,主人不知;询之花木,花木不答。谓之”忘年交”,则可;予以“知时达务”,则不可也。梧桐不然,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树有树之年,人即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人随之大,观树,即所以观身。《易》曰:“观我生进退。”欲观我生,此其资也。
予垂髫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年,每岁一节,即刻一诗,惜为兵燹(xiǎn)所坏,不克有终。犹记十五岁刻桐诗云:“小时种梧桐,树叶小于艾。簪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则编年之说,岂启人语乎!解释文中加点字
(1)知时达务()(2)桐字已如许 ()与“予特表而出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D.恍惊起而长嗟。 |
翻译
(1) 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
(2) 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 作者为什么说“欲观我生,此其资也”?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而绝江河(断绝)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子的朗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驾驭) |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的道理)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靠近) |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懂得道理)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之利 |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家祭无忘告乃翁 |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 分)
甲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 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乙文: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知不及大知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③有鱼焉,其广数千里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A.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不同。 | B.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也相同。 |
C.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相同。 | D.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也不同。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五百岁为春②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③奚以知其然也④请奚杀?
A.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 | B.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也相同。 |
C.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也不同。 | D.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 |
下列对选文内容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文章都采用了设譬取喻的手法,比喻贴切自然,增强文章趣味性。 |
B.甲文说明万物各有所待,但程度不同,存在着大和小的区别。 |
C.两段文章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
D.乙文说明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不变,要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灵活变通。 |
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4分)
②彼且奚适也?
③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氏录为得焉得:恰当、适合 |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与:结交 |
C.数以杀忠臣之罪数:列举 |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徒:仅仅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B.①一举而胜焉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D.①吾以情得之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玄感,司徒素之子也。好读书,便骑射。以父军功,位至柱国。初拜郢州刺史,到官,潜布耳目,察长吏能不。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后转宋州刺史,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及从征吐谷浑,时从官狼狈,玄感欲袭击行宫。其叔慎谓玄感曰:“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玄感乃止。
时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①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玄感遂与诸将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每为逗留,不时进发。帝迟之,遣使者逼促,玄感扬言曰:“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时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趣②平壤城。玄感乃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谬称护儿失军期而反。玄感遂入黎阳县,闭城大索男夫。以讨护儿为名,有众且一万,将袭洛阳。遂南渡河,从乱者如市。众至十余万。洛父老竞致牛酒。玄感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众皆悦。遂进逼都城。
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论者方之项羽。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自关中来援东都。玄军日蹙,粮又尽,乃悉众决战。玄感弟玄挺中流矢而毙,玄感稍却。追兵遂至,玄感一日三败。独与十余骑窜林木间,至葭芦戍,玄感窘迫,独与弟积善步行。自知不免,谓积善曰:“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③而焚之。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五》)
【注】①明公:对位尊者的敬称。②趣:奔赴。③脔(luán):把肉切成小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官,潜布耳目,潜:暗中 |
B.玄感世荷国恩荷:承受 |
C.洛父老竞致牛酒致:招致 |
D.论者方之项羽方:相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B.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C.玄感乃遣家奴伪为使者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
D.玄感弟玄挺中流矢而毙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玄感以国家大义为重的一组是()
①遂与诸弟潜谋废帝②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
③玄感遂与诸将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④至于富贵,无所求也
⑤所当者莫不震慑⑥我不能受人戮辱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玄感做郢州刺史时狠抓吏治,了解下情,颇受到吏民敬服,因而被封为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
B.杨玄感起兵早有预谋,在黎阳督办运粮时,他故意滞留粮食,又伪称来护儿谋反,毅然聚众起兵。 |
C.杨玄感利用督运的机会和天下思乱的民情,以救百姓之命的名义当众誓师,宣布起兵,受到民众的响应。 |
D.杨玄感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让弟弟杀死自己。死后尸身陈列三天又被碎割焚烧。 |
第Ⅱ卷
四、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
(2)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司马迁《报任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