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十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划线字。
(1)未尝识书具:( ) (2) 稍稍宾客其父:( )
(3)受之天:( ) (4) 卒之为众人:( )
(5) 或以钱币乞之( ) (6) 借旁近与之( )
(7) 即书诗四句( ) (8) 环谒于邑人( )与例句中划线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 B.不能称前时之闻 |
C.或以钱币乞之 | D.余闻之也久 |
选择翻译句子不正确的一项 ( )
A.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
B.邑人奇之。翻译:同县的人把他看作是奇才。 |
C.从先人还家。 翻译:跟着先前的人回到老家。 |
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翻译:这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够啊。 |
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①
② 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道理?
(三)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和《成侯邹忌为齐相》
甲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2)面刺:
(3)期年:(4)不相说:.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
.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三)文言文阅读
大脖子病人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②,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 ③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其水甘而不良(2)凡饮之者辄病瘿
(3)异哉人之颈也(4)吾乡人皆然.翻译下列句子:
(1)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2)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7--21题。(11分)
王安石传
有少年得斗鹑①,其侪②求之不与,恃与之昵③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当④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⑤。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⑥,皆以府断为是。诏放⑦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曰:“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注释]①斗鹑:鹑,一种鸟,身上长有麻点,性凶狠,古代常有“斗鹑”娱乐。②侪(chái)伙伴。③昵:亲近。④当:量刑判处。⑤失入:罪轻而罚重。⑥审刑、大理:审刑,指中书省下属的审刑院,掌管上奏案件的裁决;大理,古代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⑦放:宽免。、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恃与之昵辄持去、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是:(2)诣:(3)谢:、说说“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的意思。(2分)
、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杀人的原因。
、结合全文,请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三)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 ”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写出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2分)
1.度何等已数言上( )②王必欲长王汉中().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2分)()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
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
.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 (3分)
(三)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②上帝:老天。③犹子:兄弟之子。④家人:仆人。⑤飧(sūn):熟食品。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务令忠厚(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3)若吾儿坐食好物.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岂有不爱之理 | B.驱其残忍之性 |
C.醉翁之意不在酒 | D.辍耕之垄上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