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游小盘谷记
梅曾亮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① 卒 不 见 人 ② 其 状 若 仰 大 盂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余尝求小盘谷 ( ) ②探之不可穷 ( )
③由寺北行,至卢龙山 ( ) ④若鱼龙起伏波浪中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简要概述作者游小盘山的行踪。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本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著有短篇文言小说集《》。(2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划线字的含义。(3分)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 |
B.“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 |
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谢安赴宴
桓温伏甲①设馔,广延朝士,因此②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之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③,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桓温、谢安、王坦之:均为人名。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④趣:通“促”,立即,赶快。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当作何计()(2)相与俱前()对划线句“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
B.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
C.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
D.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
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本文通过对谢安、王坦之两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谢安的气度和品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黄生借书说(节选)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故有所览辄省记。上文第段作者以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①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②珠也。
注释①缉:装饰边沿。②鬻:卖。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2)乃曰()
(3)为木兰之柜()(4)缉以翡翠()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3分
A.而置之其坐 | B.而忘操之 | C.反归取之 | D.为木兰之柜 |
翻译句子。4分
(1)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由乙文的内容可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故事是,你从该寓言故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马说(19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本文的作者是代的。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4)是马也 是:翻译下列句子。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的句子回答)
本文短小精悍,通篇运用寄托了作者之情 。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