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以其境过清( )(3)不可久居(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④;嫁女者五十千⑤,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⑥。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⑧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⑨,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⑩,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③常稔[rě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④缣[jiān ]:细密之绢。⑤千:一千钱为一贯。⑥斛[hú ]:古代量器,以十斗为一斛。⑦沛然:充裕的样子。⑧屏:指罢官或离职。⑨参大政:指导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⑩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平生好施与 ( )
②日食 ( )
③尝有志于是矣( )
④及参大政( )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既而为西帅 ②及为相 |
B.①以其所入②以衾拥覆 |
C.①而终其志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
D.①此其大较也②常蹲其身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翻译句子。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本文是钱公辅为范仲淹立的碑,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子无敢食我也。(无:)
⑵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逆:)
⑶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遂:)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
A、要求,请求 B、寻求,寻找 C、帮助 D、需求,需要
⑵虎以为然( )
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 D、然后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它们,代百兽 | B.它,代老虎 | C.它,代狐狸 | D.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
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
⑶兽见之皆走( )选择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项。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 )
A、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 B、天帝让我比百兽长寿。
C、老天爷让我比百兽年长。 D、上天派我带领着百兽。
⑵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 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
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 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从寓言中可提炼出一个成语,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
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古今词义。
⑴子无敢食我也。子:古义 今义
⑵兽见之皆走。走:古义 今义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读选文,回答问题: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给下边的字词注音。
潴( ) 躬( ) 胼( ) 胝( )解释下边的词语。
(1)执一:
(2)掌故:
(3)相度:
(4)咨询:翻译下边的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为什么说治水“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用课文原句回答。
治水要防止哪些现象?用课文原句回答。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解释划线的字。
(1)邑人奇之(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2分)
A.忽啼求之 | B.邑人奇之 | C.或以钱币乞之 | D.余闻之也久 |
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C.父/利其然也 |
D.余闻之也/久 |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节选
【丙】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①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政要·诚信节选》
【注】①的知:确切知道。I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
C.深鄙其为人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为贤 |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 D.不欲以诈道训俗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 “”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
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特。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