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名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 ,溪上大声漎 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 .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 宛首而顾其侣。援 石而登, 俯视溶云 ,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 "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 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 ,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 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 ②漎:流水声。 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 ⑨就:完成。 ⑩卒:同"猝",突然。

(姚鼐《游媚笔泉记》)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大 石 出 潭 中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水尤 · ·

  

②乃记之而 ·

  

③被而 ·

  

· 客九人饮于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译文: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③翼乎临于溪右

译文:   

(4)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浏览小石潭的感受。

(5)【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完成小题。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王恭的族叔。③簟diàn:竹席。④荐:草垫。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长:旧读zhàng,多余,剩余。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因恭()②即所坐者送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的品德。

阅读下面一篇课内文言文,完成完成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1) 余一小舟()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 ()
(3)余强饮三大而别()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有什么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注释】①今:若,如果。②予子冠履:给你帽子和鞋。③一言:指一句关系到正义与不正义的话。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或短语。(4分,任选4个作答)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⑵故不为苟得也()
⑶贤者能勿耳()⑷子之乎?()
⑸必不为,何故()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⑵万事莫贵于义也。
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⑤香港义工阿福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为抢救六名被困师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⑤

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请择用两文中的原句回答下面问题:
【甲】文用“”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乙】文用“”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攘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日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①攘:偷。②斯:连词,那么,就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非君子之道()②攘一鸡()
告之曰()④然后( )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⑴世耕 ()    ⑵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舅家见之 ()⑷稍稍宾客其父()
翻译划线的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一项是()

A.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B.未识书具
C.对镜花黄 D.出门看

从方仲永的变化中,作者在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