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问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 ,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 ,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登朝 ,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 ,有何可哭?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

【注】:①委:水流所聚,汇集。②练:白色丝绢。③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④泫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流泪。⑤束发:年纪轻。⑥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至若春和 · 明:   

②而 · 长烟一空:   

③林木 · · 可数:   

④泫然不能 · ·   

⑤左 · · 此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

(3)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栏杆大哭?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昼夜之美景,乙文第二段描写的是洞庭湖一日之中的不同景象。

B. 甲文中"把酒临风"与乙文中"取酒共酌"两句,都是古代文人借酒释怀的真实写照。

C. 乙文描写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楼前正对着君山,楼的景观因水而雄壮,因山而美丽。

D. 乙文作者游岳阳楼时心情是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上午"闲淡",中午"雄快",傍晚"愀然以悲"。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白云亭》一文。(15分)
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注】①〔寇莱公〕北宋名相寇准。②飂飃〔(liáolì)〕凄冷的样子。③〔绝境〕超过一切的美妙境界。④〔间(jiàn)见(xiàn)〕和“层出”意思一样,都是山峰很多的意思。间,更迭。 
⑤〔廨 xi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⑥〔令〕知县。下文“阙令”中的“令”,同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下江山 ( )②亭榭之 ( )
在县廨听事之后( )④令动辄二三年(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B.近者热而远者凉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D.默而志之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白 云 亭 则 天 下 幽 奇 绝 境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 (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
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白云亭为什么被称为“幽奇绝境”?(4分)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然则已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①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②犯:碰到。③柁:同“舵”。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其始折旋疾舟师之是听
③所向不如意④遽舟师
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始折旋疾徐”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B.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C.坐其中,颓然碧窈 D.普明日复奏其人

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孙晷
孙晷①见人饥寒,并周赡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选自《晋书﹒孙晷传
【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往来告索 ()(2)须而出()
对画线句子“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孙晷见到他们回避自己,就闭门不出。
B.孙晷见到他们就避起来,很久才出去。
C.孙晷见到却避开,等到那人离开才出现。
D.孙晷见到他们这样就避开,过了很久才出去。

“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试分析孙晷这样做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百里 曳屋许声 B.任东西鸣之而不能通其
C.争高视无碍 D.蝉则千转不无尽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读完本文你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3分)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颂之声闻户外。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如而已乎 ( )②长 ( )
逃难徂徕山 ( )④得《易》王辅嗣说( )
下列各句中的“其”与“吾非其师也”中的“其”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其真无马邪
C.其人视端容寂 D.其一犬坐于前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处)(1分)
他日必有大过人者。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结合选文,简要说说文中的许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