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日:“欲速则不达。”孟子日:“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日:“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而力疲气竭(2)驽马徐行弗间
(3)苟进取不已(4)植之既久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力疲气竭 泉香而酒洌 |
B.灌溉以时耳 太医以王命聚之 |
C.芒芒然归然足下卜之鬼乎 |
D.必有成功之一日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翻译下列句子
(1)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留以为梁 ②乃尽湿之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件: 。
第二件: 。
阅读下文,宪成下列各题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是“五岳之首”。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岱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蹬几不可登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和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你怒。③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注释】①鄂版教材为句号。②③鄂版教材为逗号。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卷石底以出
②佁然不动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④乃记之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姿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出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答谢中书
②晓雾将歇
③实是欲界之仙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4)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