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解释加点词语
①天帝使我长百兽 ②以为畏狐也
③故遂与之行 ④兽见之皆走
与“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而忘操之 | B.至之市 | C.是吾剑之所从坠 | D.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翻译句子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2分)
译文:
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的一类人(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邓艾字士栽,少孤。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①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迁汝南太守,至则寻求昔所厚②己吏父,久已死,遣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③。
(选自《三国志·邓艾传》)
【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颍川许人,东汉名士。②厚:厚待,优待。③计吏:官职名。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 )②重遗其母( )邓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写。选文中,他在任汝南太守前,哪些行为体现了他的与众不同?
答:文中“至则寻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已死,遗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这句话体现了邓艾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一书,是时期由(人名)编辑整理的。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修八尺有余( )②孰视之 ( )
③私我也 ( )④今齐地方千里 ( )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
答: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答: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有性命之忧,可见进谏并非易事,而邹忌却能让齐威王欣然纳谏,令人佩服。邹忌的进谏颇有技巧,他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苏轼《放鹤亭记》有删节)
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②陂(bēi):水田。③傃(sù):向,向着,沿着④挹(yì):通“揖”,作揖。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3)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4)故名之曰“放鹤亭”()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然起行②大道之行也 |
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C.①作亭于其上②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
D.①好之则亡其国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2)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
译: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小题。(12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B.若/夫/淫雨霏霏 |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D.然/则/何时而/乐耶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 B.南极潇湘/初极狭 |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 D.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大易小,甚善 | B.可以一战 |
C.全石以为底 | D.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 |
将文中画线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
B.第④段是修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甲)……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
注释: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伫,站立。③佁然,静止貌。④褫(chǐ),剥去,脱下。
1.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元方入门不顾顾 ②耻己之不如也耻 ③思所以败之所以④乃袖茅栗以往袖 |
2. |
翻译下面的语句。 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
3. |
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 |
4. |
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