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廉 颇 思 赵
赵师数困于秦。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同“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还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复得:再起用。②廉颇:赵国的大将。③毁:诽谤,说坏话。④矢:通“屎”。
给下面句子断句。(有4处需要用逗号隔开)
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同“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2)多使者金    (3)使者报曰
翻译“赵王以为老,遂不召。”一句。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不说

说:通“悦”,高兴,愉快。

B.请广于君

广:扩充

C.谓唐雎曰

谓:对……说;告诉。

D.长跪而谢之

谢:感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徒以有先生也

C.天使之怒,伏尸百万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揭穿秦王易地骗局,为后文设置悬念。

B.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易地的骗局,表现出其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C.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D.第四段是故事的结局,秦王“色挠”,唐雎取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唐雎不辱使命》以对话为主,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唐雎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又何间焉

  

②望其旗靡

  

③惟荀罃之拔逼阳

  

④先备外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孙仲谋之攻合肥

故克之

B.预料城之不能遽下

此何遽不为福乎

C.此善于用气者也

京中有善口技者

D.渐就衰竭之故

故克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子城 西北隅,雉堞(dié)圮(pǐ)毁 ,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幽阒 (qù)辽夐(xiòng),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 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 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锡《黄冈竹楼记》)

【注释】:①子城:城门之外的套城。②雉堞圮毁:雉堞,城墙上矮而短的墙。圮:毁坏。③平挹江濑: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手可汲。挹:汲取。濑:沙滩上的流水。④阒:静。⑤公退:办公归来。⑥第:只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日光下 · (澈:清澈)

B. · · 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

C.不可具 · (状:描述)

D.夏 · 急雨(宜:合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记 · 而去/公退 ·

B. · 岸势犬牙差互/待 · 酒力醒

C.潭西南 · 望人/人不知 · 不愠

D. · 其境过清/不 · 物喜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渲染了一种凄冷冷落的气氛,表明了自己在官场上无所依傍的苦闷;"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写出了作者在小竹楼上观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B.【甲】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和环境,寄托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自己怨愤抑郁和孤清悲凉的心境;其中虽因景美,获得短暂快乐,但字里行间却深蕴着忧伤。

C.【乙】文着意写竹楼之胜,江山烟云之妙,充满诗意画意,反映了贬谪生活中随遇而安、游于物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封建士大夫那种高洁的人生境界,在淡泊的生活情趣中也透露了对仕途坎坷的愤激与不平。

D.对联"见永州石潭,乐山水竹树,感受凄寒之景;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消遣世虑之情"表现了【甲】、【乙】两文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 ,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 者斩焉,彗帚 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 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竹本

固:牢固

B.始于长安 假居处

求:探求

C.不终日而

毕:完成

D.以 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给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②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3)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 其姓字

详:详细

B、 饮辄尽

造:到

C、曾不吝情

去:离开

D、不 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的样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 为号焉

物喜

B.亲旧知 如此

真无马邪

C.既醉 退

不思则罔

D.无怀氏 民欤

予尝求古仁人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

五柳先生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时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

文章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