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②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寻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③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④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 ?”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选自《南史·卷十五》,有删节)
【注】①作唐县男:作唐,县名,县男,爵名。②到彦之:人名。③司马仲达:人名,三国时魏国的司马懿,其子孙夺取曹魏政权称帝。④道家: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主张自然无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上影响巨大。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罪吊人吊:捆绑,捉拿 |
B.以降者妄,斩以徇徇:巡行示众 |
C.义康矫诏召入祖道祖道:为出行者祭祀路神,饮宴送行 |
D.有似鹪鸟集船悲鸣集:聚合,会合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檀道济是朝廷“万里长城”的一项是
①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 ②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③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 ④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⑤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⑥若道济在,岂至此
A.②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⑤ | D.③④⑥ |
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檀道济小时候就成了孤儿,在守丧期间,完全按礼仪行事,侍奉兄姊和顺细心,受到人们的称赞。 |
B.宋武帝刘裕创建大义,檀道济与其兄檀韶、檀祗等跟随平定京城,都参与了武帝建武将军府的军事活动,多次升迁官至太尉参军,封为作唐县男。 |
C.元嘉八年,到彦之从魏国入侵,已经平定的黄河以南地区,后来又失去了。檀道济虽取得三十多次胜利,但终因粮草不济,突破重围,全军而返。 |
D.檀道济战功显赫,威名远扬,手下将士身经百战,刘义康担心文帝死后他难以驾驭,在文帝生病时,假托文帝之命将其抓住,连同几个儿子一起杀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
(2)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辨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讼。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一《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节)
【注】①忮: zhì,刚愎、违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属文动笔如飞属:通“嘱”,嘱咐 |
B.但当修人事以应之修:研究、处理 |
C.朕所以恐惧者所以:……的原因 |
D.侠又坐窜岭南坐:被判罪 |
以下四个选项中,都能体现王安石强硬态度的一组是
①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②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
③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④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
⑤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①②⑤ | B.②④⑤ | C.③④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从小就喜欢读书,过目不忘,他写的文章令人叹服。欧阳修曾为他传播美名,对他有提携之恩。 |
B.当时的宋朝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廷上下都归罪于王安石,王安石遂被罢相。 |
C.王安石本性不喜好浮华,生活俭朴,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贤者。 |
D.在作者看来,王安石担任宰相,既是他自己的不幸,也是宋王朝的不幸。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
(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为人沈深,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荆轲见太子,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丹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荆轲然后许诺。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轲曰:“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遂自刭。
秦王见燕使者咸阳宫。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用:任用 |
B.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稍:逐渐 |
C.丹而不知所委命委:发布 |
D.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提:投掷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太子受而舍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B.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C.燕小弱,数困于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D.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根据文言文内容,简要概括传主荆轲的形象特点。
用斜线(/)给下面文段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6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 “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③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④,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⑤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嚼:把酒喝尽。③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④中訾: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⑤驩:喜悦欢欣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姊子负解之势倚仗、凭借 | B.解使人微知贼处暗中 |
C.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敬重 | D.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既然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郭解深受人们肯定的一组()
①箕踞者乃肉袒谢罪②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③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④诸公送者出千余万⑤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 ⑥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③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个子矮小,为人精明强悍,不喝酒。从小喜欢行侠,以德报怨,深受人们的敬重。 |
B.别人杀了他姐姐的儿子,他查明真相后,放走了贼人,归罪于姐姐的儿子,收尸安葬。 |
C.卫青将军为郭解求情,但皇帝因一个百姓能使将军替他说话为名坚持让他搬迁到茂陵去。 |
D.轵县一个儒生批判郭解,郭解的门客就杀了儒生并割断他的舌头,郭解不知情。 |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2)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对策:对付的策略 |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养育:养活、抚养 |
C.吾深恨于此深恨:非常遗憾 |
D.天祥临刑殊从容从容:沉着镇静 |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入谕之曰指代前文的文天祥 |
B.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指代上文的“张弘范” |
C.其友止之指代上文的“郡中豪杰” |
D.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情,从之指代上文的“言者”的进言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①⑤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小题。
子曰:“暴虎冯河①,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②,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第七》)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③,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④。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⑤。” (《论语·泰伯第八》)
【注释】①暴虎冯(pí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徒步过河。冯,通“凭”。②惧谨慎、警惕。③葸胆怯,害怕。④绞说话尖刻,刺人。⑤偷薄,淡。 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 |
B.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 |
C.孔子认为“礼”是“恭”“慎”“勇”“直”的基础,人们的行为都要遵循“礼”。他认为只要有“礼”,一切美德就会自然形成。 |
D.孔子提倡君子要厚待亲人,不遗弃老朋友,这样社会风气才能大兴仁风,人与人之间和睦相亲。 |
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所说的“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