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②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泪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佐。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新唐书•卷二〇二》)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异:与自己不同 |
B.帝欲官白官:使……做官 |
C.永王璘辟为府僚佐辟:征召 |
D.还寻阳,坐事下狱坐:因为 |
下面材料全能说明李白“狂放不羁”性情的一项是(3分)
①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②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
③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④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⑤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⑥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天资聪颖,通晓诗书,年轻时喜欢纵横之术以及击剑之技,崇尚侠义精神,轻财重施,好饮酒。 |
B.李白才华卓著,得到了贺知章的赞叹,并被举荐于唐玄宗,深受玄宗赏识,但仍不改狂放不羁的性情。 |
C.李白游并州时,曾见到郭子仪,郭子仪认为他是奇才,因此,郭子仪请求免去自己的官职来赎李白的罪。 |
D.安史之乱后,李白屡遭困顿,兵败后险被诛杀,又曾锒铛入狱;后来代宗要召他做左拾遗时,他已经去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5分)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日‘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质:做人质 |
B.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造:到……去 |
C.太子逢迎,却行为导却:表转折 |
D.愿足下急过太子过:探访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②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
B.①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②因遂自刎而死 |
C.①其少时与丹欢②失其所与,不知 |
D.①跪而蔽席②田光俯而笑曰:“诺。” |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燕太子丹小的时候在赵国做人质,跟秦王政是好朋友;等到秦王政当上秦王,恰好太子丹又在秦国做人质,因秦王对太子丹不好,太子丹怀着怨恨逃回燕国。 |
B.从文中看,鞠武向太子丹举荐了田光,田光又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二人举荐的虽是不同的人,但都是为了尽己所能帮助太子丹挽救燕国。 |
C.从文中看,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而田光自刎,并不全是因为太子丹对自己有疑心,也是为了激励荆轲为太子丹出力。 |
D.节选文段既细致描写了太子丹尽力为国出力,礼贤下士,亲自上门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事情,还着力描绘了田光的侠义精神。 |
翻译
(1)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沁园春长沙》)
(4)又前为歌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吗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目:瞪视 |
B.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之:到、往 |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去:前往 |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过:拜访 |
文中划线句子“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②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
B.越国以鄙远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 |
C.行李之往来 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 |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
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
C.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
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由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国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初,大将军凤连昏·杨彤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商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商不听,竟奏免彤,奏果寝格,凤竟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于是左将军史丹等奏:“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上素重商,知匡言多险,制曰“勿治”。凤固 争之,于是制诏御史:“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今乐昌侯商位丞相,出入五年,未闻忠言嘉谋,而有不忠执左道之辜。今或言商不以自悔而反怨怼,眹甚伤之。惟商与先帝有外亲,未忍致于理。其赦商罪。使者收丞相印绶。”商免相三日,发病呕血薨,谥曰戾侯。
(节选自《汉书》)
[注]①连昏:“昏”同“婚”,姻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多骄僭骄僭:骄横僭越 |
B.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固守:坚守 |
C.商亲部属按问 部属:顺次安排 |
D.奏果寝格寝格:呈上 |
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
B.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
C.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
D.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商肃敬敦厚。他在年轻时就有很好的名声,而且把父亲的遗产全部分给异母兄弟,得到了大臣的欣赏,认为他完全可以做一名臣子了。 |
B.王商明辨是非。建始三年秋天,京城传言洪水将至,老百姓极度惊慌,王凤推波助澜,唯独王商认为这是谣言,后经查证,果如其言。 |
C.王商不畏权贵。琅哪太守杨彤,因郡中多发灾害,受到王商的查问,虽然王凤为他说情,王商还是请求罢免杨彤,并因此招来王凤的怨恨。 |
D.王商忠而被谤。在左将军史丹、王凤等人的坚持弹劾下,皇帝下诏说王商不能尽忠,虽然赦免了他的罪过,但还是免去了他的丞相之职。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国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5分)
(2)盖丞相以德辅冀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