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8分,每小题2分)
吴顺恪六奇别传
清 王士祯
海宁孝廉查伊璜继佐,崇祯中名士也。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曰:“是也。”曰:“能饮乎?”曰:“能。”引入发醅,坐而对饮。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询其衣,曰:“入夏不须此,已付酒家矣。”曰:“曾读书识文字乎?”曰:“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询其氏里,曰:“吴姓,六奇名,东粤人。”问:“何以丐?”曰:“少好博,尽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查遽起,捉其臂日:“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樗蒲①故,遂为窭人。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势。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陆师提督。
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注释:①樗蒲:古代赌博。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遽起,捉其臂曰(遽:于是,就 ) |
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执:捉拿,拘捕) |
C.衣以絮衣,不谢,径去(谢:感谢) |
D.稔知关河厄塞形势(稔:熟悉) |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问:“何以丐?”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B.敢以为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
C.厚资遣之杳不知其所之 |
D.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下列选
项中分别属于表现查继佐“施之恩惠”和吴六奇“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A.吴生海内奇士 以三千金为寿,邀至入粤 |
B.引入发醅,坐而对饮 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 |
C.留引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备陈诸郡形势 |
D.帅上其功 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六奇不同于一般人,外貌奇特,身为乞丐,别人请他喝了酒,赠给了他衣服,他却连声道谢都没有,就径直走了。 |
B.吴六奇认为自己成为乞丐的原因有:一是自己读过书,识得字;二是年轻时嗜好赌博,输光了家产。 |
C.吴六奇做乞丐时,他觉得行乞玷污自己的名声。后来,他步入仕途,多次升官,一直做到广东水陆师提督。 |
D.文章叙述了吴六奇的一些传奇经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性豪荡、熟地理、有韬略、知恩图报的奇士形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盖:大概 |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垂:流传 |
C.既周以回廊之壮周:四周环绕 |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美好 |
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是说明其人“好名”的一组是
①遂以平吴而成晋业 ②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③元凯铭功于二石④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⑤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 | B.②③⑤ | C.①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 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 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 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 |
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把下列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1)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2)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公① 讳道辅,字原鲁,以刚毅谅直名闻天下。尝知谏院矣,上书请明肃太后归政天子,而廷奏枢密使曹利用、尚御药罗崇勋罪状。当是时,崇勋操权利与士大夫为市,而利用悍强不逊,内外惮之。尝为御史中丞矣,皇后郭氏废,引谏官、御史伏阁以争,又求见上,皆不许,而固争之,得罪然后已。盖公事君之大节如此。此其所以名闻天下,而士大夫多以公不终于大位,为天下惜者也。
初以进士释褐,补宁州军事推官,年少耳,然断狱议事,已能使老吏惮惊。遂迁大理寺丞,知兖州仙源县事,又有能名。
其在兖州也,近臣有献诗百篇者,执政请除龙图阁直学士,上曰:“是诗虽多,不如孔道辅一言。”乃以公为龙图阁直学士。于是人度公为上所思,且不久于外矣。未几,果复召以为中丞。而宰相使人说公稍折节以待迁,公乃告以不能。于是人又度公且不得久居中,而公果出。
公廉于财,乐振施,遇故人子,恩厚尤笃。而尤不好鬼神祥事。在宁州,道士治真武像,有蛇穿其前,数出近人,人传以为神。州将欲视验以闻,故率其属往拜之,而蛇果出。公即举笏击蛇杀之,自州将以下皆大惊,已而又皆大服。公由此始知名。
(选自王安石《给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公”指孔道辅。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罪然后已得罪:招人怀恨
B.然断狱议事狱:案件
C.执政请除龙图阁直学士除:任命
D.道士治真武像治:修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廷奏枢密使曹利用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为天下惜者也何以女为见
C.近臣有献诗百篇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D.州将欲视验以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第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是时,崇勋操权利与士大夫为市,而利用悍强不逊,内外惮之。
译文:
②宰相使人说公稍折节以待迁,公乃告以不能。
译文:
③公廉于财,乐振施,遇故人子,恩厚尤笃。
译文: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语句断句(限6处)。(6分)
《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如吴融云:“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偓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 以 尘 为 野 马 恐 不 然 也 野 马 乃 田 野 间 浮 气 耳 远 望 如 群 马 又 如 水 波 佛 书 谓 如 热 时 野 马 阳 焰 即 如 此 物 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野马”和“尘埃”典出《庄子》中的《》(2分)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
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日:“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
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日:“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③于众心者,日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公沈思其语,竞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日:“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
②姚安公:作者纪昀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③慊:不满,不高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案件 |
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同“佯”,假装 |
C.本不应预世间事预:干预 |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竟:竟然 |
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
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小民各私其身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方法。 |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很难了解到实情。 |
D.太守听到老僧的意见后,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打道回府了,并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谢意。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3分)
②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4分)
③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