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 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殽 。”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师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绝诸侯之地绝:穿过。 |
B.使人让蹇叔曰让:延请 |
C.道遇秦师道:在路上 |
D.晋文公适薨适:刚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重图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 |
B.邃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
C.智不至则不信。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师之不反也从此生。 |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秦穆公兵败原因的一组是 ( )
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②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③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④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⑤先轸遏秦师于殽 而击之。⑥智不至则不信。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兵长途跋涉去偷袭郑国,结果遭到对方痛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教训惨痛。 |
B.老臣蹇叔经验丰富,料事如神,断定秦军一定会兵败殽山,可惜秦穆公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 不肯相信。 |
C.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果敢,一边派人回国报信,一边假托王命犒劳秦军,挽救了自己的国家,爱国 精神可嘉。 |
D.先轸善于抓住战机,在殽山阻截秦军发动攻击,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三个主将,是出乎秦穆公 |
预料的。
阅读下列《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①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②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孟子·滕文公上·一》/5.1)
【注释】①成覸:齐国勇士。②公明仪:曾参弟子。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一章的内容中,滕文公与孟子见面两次,有两次次交谈:第一次是滕文公要去楚国的路上,第二次是回来的时候。 |
B.孟子认为,像滕国这样五十里见方的国家,如果可以推广善心,实行仁政,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国家。 |
C.孟子自知说理已很难说服滕文公,于是改而举了三个例子来力劝滕文公。 |
D.引用《尚书》的话,孟子是要告诫滕文公,要下猛药,用猛力,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
(2)孟子再见滕文公时说“道一而已矣”,意思是道理就这一个而已。简要谈谈孟子所说的“道”所指的具体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节选自《逍遥游》)
(2)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塗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知:知识 |
B.旬有五日而后反反:通“返”,返回 |
C.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相:做相国 |
D.或谓惠子曰或:有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
B.①庄子往见之②及其所之既倦 |
C.①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②于是余有叹焉 |
D.①亦若此矣 ②死已三千岁矣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俨骖騑于上路 | B.虽然,犹有未树也。 |
C.奚惆怅而独悲 |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构建一个富于灵性的、充满无限自由的、和谐广大的精神世界,这反映了庄子对绝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
B.“庄子钓于濮水”是中国文人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典范,表现了中国文人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 |
C.“惠子相梁”文章比喻巧妙贴切,以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 |
D.选文使用了多个寓言故事,使文章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他的人格魅力和文章魅力融为一体。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 鹓 雏 发 于 南 海 而 飞 于 北 海 非 梧 桐 不 止 非 练 实 不 食 非 醴 泉 不饮。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2分)
(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3)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4)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万章)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孟子)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万章下.7》)
(1)用原文词句填空。(3分,每空1分)
国君如果真心要与有才德的贤者交往,就不能以平等的关系□之,更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之,而应以恭敬的态度□之。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孟子待人接物的准则是什么?
阅读下面三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一)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於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於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三)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既并(吞并,兼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②窃(私下)怪天下之诸侯
③盖未尝不咎(过失)其当时之士④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摈弃)秦
⑤天下诸侯已自困(困窘,疲惫不堪)矣⑥未可专以罪(有罪的)秦也
⑦视(看待)秦无异也⑧兵连祸结,曾(竟然)无虚岁
A.①④⑤⑦ | B.①②⑤⑧ | C.②③⑥⑦ | D.③④⑥⑧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②斯用兵之效也 |
B.①于是任法而不任人②项王瞋目而叱之 |
C.①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D.①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②所以游目骋怀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轼对比分析六国“不即亡”而秦速亡的原因,突出强调士的作用,认为要善于安置人才,这样,能者不为乱,庸者无力为乱,社会才能安稳。 |
B.苏辙认为“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
D.李桢认为六国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句3分)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於内,以阴助其急。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父绐曰“左”绐,倦怠 | B.项王自度不得脱度,估计,揣摩 |
C.以故汉追及之及,动词,赶上 | D.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刈,割,砍 |
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今卒困于此。
A.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 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C.技经肯綮之未尝。 | D.骏马名骓,常骑之。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