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甲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1)心之(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3)神寒骨(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甲乙两文在写景上比较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请结合两篇文章的第二段内容,说说各自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的。
两篇文章都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片段,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请说说两篇文章各侧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不独子其子
③矜、寡、孤、独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
B.故外户而不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谓大同予谓菊
D.是故谋闭而不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翻译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作者认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yuè)。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请广于君()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C.大王加惠() D.秦王怫然怒()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 其岸势犬牙差互
B.天下缟素/ 可以弹素琴
C.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谓为信然
D.亦免冠徒跣/ 徒属皆曰:“敬受命。”

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
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①之供,父母岁有裘葛②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③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①廪稍:官府发给的粮食。②葛:夏天穿的衣服。③天质:天资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②黑质而白章
B.①色愈恭,礼愈至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①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②诚宜开张圣听
D.①不必若余之手录②若皆罢去归矣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①余因得遍观群书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C.①今诸生学于太学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①不必若余之手录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段文字均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
B.甲段文字作者叙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以此来勉励东阳马生。
C.甲、乙两段文字中作者与诸生的学习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从甲、乙两段文字来看,学习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越。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③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从学习的角度,谈谈上面两段文字给你的启示。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B.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C.腰白玉之环:腰佩,用作动词
D.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久而乃和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今虽耄老,未有所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今诸生学于太学        受任于败军之际
D.以衾拥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将“余”与“同舍生”的求学对比,表现作者求学勤艰,乐以忘忧。
B.选文第二段用排比写“同舍生”求学之便,强调了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性。
C.选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D.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感情真挚诚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