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代藏书》(宋)沈括
前世藏书分散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①。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祐②中,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馆书③,给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校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崇文院:中国宋代贮藏图书的官署。②嘉祐:1056年9月—1063年,宋仁宗赵祯第九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用此年号共八年。嘉祐八年宋英宗即位沿用。③杂雠(chóu)四馆书:指以崇文院总领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之书相互校雠。后又以诸阁书供校雠。雠,校对文字。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盖防水火散亡也___________ (2) 自此私家不敢辄藏___________
(3)唐人尚未盛为之___________ (4)其船背稍夷___________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 | B.不以木为之者 |
C.策之不以其道 | D.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面问题。
(1)前代和宋代分别是怎样藏书的?
(2)是什么措施使得私人不敢私自藏书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人之为学(为:求,做) B、虽子羔、原宪之贤(虽:虽然)
C、独学无友(独:一个人) D、庶几可得十之五六(庶几:差不多)对短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短文讲了人们求学的道理。一个人做学问求进取,若不能前进必然后退。 |
B.这篇短文讲了人们求学就应该独立来学习,不能和无车马之资的人一起学习。 |
C.这篇短文关于“不日进则日退”这一问题文章从三方面进行论述。 |
D.本文阐述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
古诗文阅读
阅读(出师表》,回答相关问题。(10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伤先帝之明盖亦以精力白致者 | B.若无兴德之言何陋之有? |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D.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
请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
(2)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4分)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下面句中的“故”与“王惊问其故”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 | B.广故数言而欲亡 |
C.公问其故 |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翻译下面的句子。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楚庄王已下令说“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为什么还能够进谏成功?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古诗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
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
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 |
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
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