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已。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二: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材料三: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策?这种政策产生于何时?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四之间的关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尔赛对德和约总共15部分、440条。第一部分是国联盟约。其余部分为对德和约。 ……
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但同时也造成了新的矛盾,播下了新的战争种子。……
巴黎和会虽然播下了战争种子,但这个种子能否发芽还要看是否有合适的国际条件,而1929年爆发的震
撼世界的经济危机则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1)你怎样理解“巴黎和会播下了战争种子”?
(2)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政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张伯伦带着有希特勒签名的那张纸,于9月30日心满意足地乘飞机返回伦敦。在机场,他受到盛大热烈的欢迎。他向前来欢迎的内阁阁僚和报界人士得意洋洋地摇晃着那张纸,狂呼:“我弄到手了!”并当即把那张纸上写的内容广播了,欢迎的人群一片欢腾,向他欢呼:“好样的,老内维尔!”他驱车赶回唐宁街10号,随处可见兴高采烈的人群。唐宁街10号二楼的窗户打开了,张伯伦出现在群众面前。整个唐宁街挤得水泄不通的群众欢呼声更响了:“老内维尔,好样的!”“好样的,老内维尔!”张伯伦微笑着招手致意,然后说:“我的好朋友们,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二次从德国把体面的和平带回唐宁街。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3)张伯伦带回的纸是什么文件?这张纸有何标志性意义?
材料三 15日凌晨7点半左右,我(丘吉尔)被唤醒,说是雷诺先生打来的……他用英语讲,显得非常沉重:“我们被打败了。”我说:“不会败的得这样快吧?”可是他回答说“在色当附近战线被突破了;他们的坦克和装甲车大批地涌了进来。“这位法国总理再次重复他开头那句话: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这一仗打输了。”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4)“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这一仗打输了”指的什么事件?该事件和“张伯伦带回的有希特勒签名的那张纸”有什么联系?
材料四建立“东方战线”,是苏联对欧战的发展所作出的最重大的反应。它包含着苏联决策者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忧虑,即希望利用德国集中全力对付西方民主国家之机,扩大自然疆界来加强自身的战略地位与扩大自身的安全系数。这一认识对某些中小国家来说也许具有重大意义,对苏联这样一个拥有广阔领土的国家来说却价值不大。在面临战争威胁时,苏联领导人考虑的首先不应是领土纵深,而应是如何利用自身的领土纵深粉碎侵略者的企图,特别是苏联边界西移并不能改变其西部边境缺乏抵御侵略的自然屏障这一不足。其实际效果已经证明了,“东方战线”在加强苏联的安全地位方面作用甚微。相反,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5)请用事实说明“东方战线”在加强苏联的安全地位方面作用甚微。如何理解“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材料五没有一个日本人料到在中途岛遭到如此惨败:丢了4艘最好的大型航空母舰以及超一流的飞行员和330架飞机。不过,正如宇垣参谋长所说,日本海军虽遭惨败,但尚未输掉战争。日本还有8艘大小航空母舰,战列舰一条未损,势力还远胜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见山本在中途岛大败而归,便趁机弹起南进老调。于是,为争夺所罗门群岛中一个名为“瓜达尔卡纳尔”的无名小岛,又引发一场大战,其激烈程度丝毫不逊于中途岛。
(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途岛战役对日本的影响。列举1942年在其他战场上发生的与该战役地位相近的两次战役名称。

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权模式都会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一种稳定性,但是主持或操作国家政权的政治主体则易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严重影响国家政治走向,甚至决定国家命运。
(1)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德国为例,说明国家主持或操作政权的政治主体如何影响了国家政治的走向?形成两国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反法西斯国家为了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建立了反法西斯联盟。指出联盟形成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和政府首脑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并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3)当前,法西斯主义有何新发展?对此你有何认识?(4分)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年初成立的国际联盟声称,其目的是在于“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
材料二:1944年8月至10月,美、英、苏、中四大国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拟定了关于建立联合国的建议案。与会国并达成以下协议:一、鉴于国联全体一致原则对维护国际和平失败的历史教训,联合国大会重要决议只需得到会员国的2/3多数通过即可,大国为常任理事国并享有否决权,所有会员国必须接受安理会决议的约束并予以执行。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宪章》规定: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以促进国际合作。
——以上均摘自黄山书社《世界现代当代史》
(1)举一例驳斥材料一中国联“声称”的目的,并指出国联的实质。
(2)材料二中的“建议案”“协议”、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宗旨的背景是什么?中国能出席四大国敦巴顿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
发表日期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6月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1985年10月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1月、2月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别的观点?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观点?(5分)
(3)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4分)
(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