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小题
甲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谈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傅潜,冀州衡水人。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阳,先到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候。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
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潜不能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
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 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五年,会赦,徙汝州。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凡:总共 |
B.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洎:等到 |
C.潜又抑而不闻闻:听见 |
D.上贷其死贷:宽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擢为内殿直都虞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B.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
C.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
D.仍籍没其赀产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潜随驾征范阳,与契丹交战有功,得到了升迁,但太宗认为傅潜功劳很大,对他的奖赏不够。 |
B.契丹入侵,傅潜不顾朝廷的命令和部下的请战,始终不愿意出兵。 |
C.傅潜被高琼取代,他回到朝廷之后,就被交给御史府,钱若水一个晚上就判罪定案了。 |
D.傅潜被流放房州,他的儿子也被削去官职随父流放,他们的资产全部被没收。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徙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庐江太守张夔召为督邮,有能名,迁主簿。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①皆难之,侃乃请行,众服其义。
迁武昌太守,左转广州刺史。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②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迁都督荆、雍、盖、梁州诸军事。侃性聪敏,勤于吏职。终日敛膝危坐,阃外③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 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④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⑤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呵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⑥,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侃性纤密好问,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时武昌号为多士,侃每次酒有定限,常欢有余而限已竭,或劝更少进,侃凄怀良久曰:“年少曾有酒失,亡亲见约,故不敢逾。”
注:①纲纪,指管理一家事务的仆人。 ②甓,砖。 ③阃外,统兵在外。 ④樗 ,中国古代的一种博戏。 ⑤乱头养望,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 ⑥正会,皇帝元旦朝会群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堪:承受 |
B.尝课诸营种柳 课:督促 |
C.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贼:盗窃 |
D.终日敛膝危坐 危:端正 |
下面各句全都能表现陶侃勤勉敬业的一项是 ( )
A.①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 ②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
B.①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 ②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乃请行 |
C.①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 ②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
D.①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
②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侃鼓励人们努力耕作,惩处不劳而获者,所以百姓勤于农耕养殖,家给人足。 |
B.陶侃做事细微缜密,木屑竹头终有用处;在饮酒之事上,可见其严谨作风。 |
C.陶侃为官后,能勇于助人而不畏艰难;任高官后,仍能励志不辍。 |
D.陶侃任几个州的都督,勤于政事,并教导官员珍惜时间认真做事。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阿留传
陆容(明)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畜之。尝使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怒之,则掷帚于地,曰:“汝善是,曷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畜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磨涤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人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①,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②不材,薪者不弃;砂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③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识,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於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哉!
【注】①参亭:交错均匀。 ②樗栎(chū lì):不好的材木。 ③矧(shěn):况且,何况。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应门:照应门户 |
B.历园中竟日竟日:竟然一天 |
C.其可笑事率类此率:大都,大概 |
D.元素工楷书工:擅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
B.家人为之哄然然此可为智者道 |
C.矧灵于物者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D.能知而喜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具体表现阿留“性痴呆无状”的一组是
①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 ②走取沙石,就水磨涤之 ③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
④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 ⑤浓淡参亭,一若素能 ⑥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元素家收藏了一些动物形状的古代器具,经常拿给客人们欣赏,阿留把它们误做铜器用沙石磨涤。 |
B.文中的阿留“痴呆无状”,却工于书法,善于绘画。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主人“专任”,被长期奉养,终身不弃。 |
C.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主要是为阿留这样的小人物感到庆幸,因为他遇到了周元素这样识人、容人的好主人。 |
D.作者指出了世上三种错误的用人之法,认为能被人了解、喜欢并得以人尽其才才是士人之幸。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①,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②,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节选自《管子·牧民》)
注释:
①以国为天下:春秋以前是列国体制,多邦林立,“国”指邦国,“天下”则指统治各个邦国的王朝。
②生:通“姓”。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以家为乡为:治理 |
B.远者不行行:遵从 |
C.君好之,则臣服之服:服从 |
D.无私者,可置以为政置:设置 |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审于时而察于用拔剑撞而破之 |
B.可奉以为君也越国以鄙远 |
C.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夫晋,何厌之有 |
D.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天地和日月譬喻,是想说明君主要有天地一样广博的气度,要像日月一样将光辉播撒到普通百姓的心田。 |
B.管子认识到上行下效的道理,所以强调君主要有正当的喜好和正确的导向。 |
C.管子认为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主要因素,君主个人素质的高低,牧民是否得法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 |
D.文章用类比推理法指出,君主要公正无私,如果偏信小人则将失去贤士的信任与辅佐。 |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唐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取材于《淮南子》)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六处)。
唐 决 水 涸 则 为 蝼蚁 所 食 掌 修 其 堤 防 补 其 缺 漏 则 鱼 得 而 利 之 国 有 以 存 人 有 以 生。《淮南子》是一部由▲(朝代)时期的淮南王▲(人名)主持编撰的诸子论文集。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文字阐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