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①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 云兴霞蔚                       (2)自梢至根                
  (3) 人或                         (4)故俗恺之有三绝            
下列句中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谢安深重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2) 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 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天墙坏()(2)马无故而入胡()
(3)人皆之()(4)此独以之故()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暮而果大亡其财。
(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塞翁失马》的一个成语是:
“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C.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未尝识书具()(2)父焉()
(3)自是有名()(4)每日出()
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大,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帝怆然,遂舍之。(《西京杂记》)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帝而愎忍:死之速耳益:
对画线句“汝临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以激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将要离开时,只需频频回头看我,我会设下奇计来激怒他。
B.你将要离开时,只需频频顾及我,我会设下奇计来激怒他。
C.你将要离开时,只需频频顾及我,我会设下奇计来感动他。
D.你将要离开时,只需频频回头看我,我会设下奇计来感动他。

东方朔用什么办法解救乳母?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弗敢专也/能辨我是雄雌
B.不能察/风力尚劲
C.战则请/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文:(这只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渐渐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一一亲自明察,但都一定要了解案情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当权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这场以弱胜强的战斗中,人民的力量不容忽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也是必要条件。
B.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对曹刿言听计从,足见鲁庄公之“鄙”。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写出了曹刿请见君主的原因。
D.本文详写论战,略写战斗过程,对比有力,鲜明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班超立志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①。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②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
志哉!”【注释】①细节:小事情。 ②研:通“砚”,砚台。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辍业笔 (扔) B.能久事笔研间乎(怎么)
C.常为官佣书供养(用来) D.不劳辱(耻辱)

对短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本文而言,班超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B.班超成才的主要原因是“家贫”。
C.上面短文的主旨是逆境使人成才。
D.“班超的大志”可用原文“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来表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