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内文言文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天墙坏(            )   (2)马无故而入胡(            )
(3)人皆之(            )   (4)此独以之故(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暮而果大亡其财。
(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塞翁失马》的一个成语是:          
“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C.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治水必躬亲》)
(乙)又曰:“欲水患消除,必专任大臣,而辅之以所属;责成于守令,而催办于粮里。不宜他官分督,而有失厚利。某处系上游水汇,某处系下流支港,应分某水以杀其势,应阔某岸以缓其冲,应浚某河以会其流,某处坝闸宜修,某处塘堰宜筑,应复旧,应新开,非专官而能之乎?”《履园丛话水学》
下列划线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地有高低一癞蛤蟆也 B.先自其足非相不得其情
C.泥掌故往来荒村野水之间 D.是必得躬历山川温故而知新,可为师矣

E、是以必得躬历山川必专任大臣
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2)非专官而能之乎?
甲文“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请联系乙文,说说“相度”“咨询'可以获得哪些实情。(用原文回答)
甲文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甲文中,海瑞作为一个治水领导者,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甲、乙文字中作者要表明的相同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4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与王隐①曰:“有鸟南方之阜②,三年不翅,不飞不鸣,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长羽翼;不飞不鸣,观民则。来日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③知之矣。”又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贪臣五,处士④六,而邦大治。
(《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注释】①隐:有所暗指的话,也指谜语。②阜:土山。③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④处士:隐居的贤人。
解释上文中划线词。(4分)
(1)止( ) (2)举( )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翅膀没有生长,不会飞也不会叫,这只鸟叫什么?
B.三年不长翅膀,不愿意飞也不愿意叫,这是什么鸟呢?
C.三年不挥翅膀,不学飞也不叫,这只鸟为什么出名呢?
D.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这只鸟叫什么名字呢?

后人由楚庄王的这段故事,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是。(2分)
楚庄王是否理解了右司马的用意?请简述理由。(3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本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著有短篇文言小说集《。(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划线字的含义。(3分)
屠大窘,恐前后受敌。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
B.“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
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谢安赴宴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之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桓温、谢安、王坦之:均为人名。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④趣:通“促”,立即,赶快。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当作何()(2)相与前()
对划线句“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B.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C.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D.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本文通过对谢安、王坦之两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谢安的气度和品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黄生借书说(节选)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ƒ为一说,使与书俱。
《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故有所览辄省记。
上文第段作者以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