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天雨墙坏( ) (2)马无故亡而入胡( )
(3)人皆吊之( ) (4)此独以跛之故(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暮而果大亡其财。
(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塞翁失马》的一个成语是: 。
“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
C.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
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③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④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⑤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⑥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更不暇拣择⑦,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①李士衡:当时在昭工馆为官。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③俱:一起。④遗(wèi):给予。⑤委:委托。⑥缣帛(jiānbó):丝织品。藉:垫。⑦更不暇拣择:没有时间去拣择。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与之俱使高丽()②船欲倾覆()
③舟人大恐()④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
⑵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
A.何以都不闻消息(《人琴俱亡》 |
B.可以为师矣(《<论语>八则》) |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
D.屠惧,投以骨(《狼》)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翻译下列句子。
⑴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
⑵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选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赛跑定案
有老姥①遇劫于路,唱贼②。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③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④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5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罪。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融:符融,晋朝人。④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⑤正色:神情严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路人为逐禽之禽:②乃俱送之乃:
③可二人并走走:④盖因贼若善走善:选出与例句“路人为逐禽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至之市 | B.是吾剑之所从坠 | C.故时有物外之趣 | D.驱之别院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2)宁信度,无自信也。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符融是个的人。
我们学过的《郑人买履》中的郑人是个的人。
根据《晏子使楚》和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师旷①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rěn):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清除,去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之习辞者也() (2)王曰,何坐()
(3)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4)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晏子将使楚/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B.吾欲辱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C.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师旷侍坐于前 |
D.故撞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莫乐为人君 。【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①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②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③弃去,光持石击瓮④破之,水迸,儿得活。
①退:回去。②释:放下。③皆:全,都。④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划一处)
(1)盖 一 癞 虾 蟆 也。
(2)光 持 石 击 瓮 破 之。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方出神②鞭数十
③闻讲《左氏春秋》,爱之④群儿戏于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内容探究。
(1)请写出从甲文中引出的成语:;乙文划线句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
(2)分别说说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各有哪些特点?
甲文:
乙文:
阅读《苏秦止孟尝君入秦》,回答下面问题. 孟尝君①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臣过于淄③上,有土偶人与桃梗④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⑤子以为人,至八月,降雨下,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⑥之国,譬若虎口,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注释】选自《战国策·齐策》①孟尝君:即田文,齐国宗亲。②人事:人世间的事情。③淄:淄水④土偶人:用泥土捏的人;桃梗:用桃木枝刻的人。⑤挺:揉捏。⑥四塞:四面都有要塞。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止者千数而弗听(2)固不敢言人事也
(3)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4)孟尝君乃止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人 事 者 吾 已 尽 知 之 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
苏秦是如何说服孟尝君不要入秦,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