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甲、乙选文,完成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

【注释】

①飙:暴风,这里是“迅速”的意思。          ②盬(ɡū):吸、饮。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小惠未徧  ②小大之狱  

③蜘蛛引丝疾上  ④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详略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的略写。这对刻画曹刿的形象和突出中心起到很大作用。

B.“蛇意稍倦”和“目似暝,意暇甚”两句中“意”的含义和用法都相同。

C.【甲】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

D.【乙】文中主要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了蜘蛛斗蛇的全过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请结合选文进行阐述。(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节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又何焉()   小惠未()   
逐齐师()之则亡。()
下列句中划线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悍吏之来吾乡 D.处处志之

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选文中曹刿和管仲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解释划线词语。
其二()若之乎()
蒋氏大()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根据例句的修辞,再从选文中摘录一句。
例:①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文中的“虽鸡狗不得宁焉”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样是写鸡鸣狗叫,你觉得两者反映的现象有何不同?

你是如何理解评价“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的?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18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1)或异二者之()(2)吾谁与()
(3)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4)至有忘其长吏者()

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题目。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①齐之辞者也 ()②缚者为者也()
③齐人善盗乎()④叶相似()
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盗古义:今义:
其实味不同古义:今义: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共13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指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含义: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含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它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