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大将何思德 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 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②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 ③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④弓弩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将:率领)

B.思德貌类禄山(类:像)

C.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会:正赶上,适逢)

D.吾兵虽多(虽:即使)

(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B.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C.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D.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3)以下关于本文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奚骑二千为向导一用奚族二千骑兵作为向导。

B.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一不如让兵马休息,悄悄地来到敌军面前。

C.思德请前驱效死一何思德请求(安禄山)作为先锋以死效力。

D.夹击唐兵,杀伤殆尽一(奚族与契丹)前后夹击唐军,(唐军)全被杀伤。

(4)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A.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

B.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

C.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D.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5)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2分,共6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朗读节奏划分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对比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到下列问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②黄发垂髫()
无论魏晋()④故人不独其亲()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B.大道之行也古义: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今义:宽阔的道路
C.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极其优美的环境
D.女有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到原处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根据选文,请分别写出出自【甲】文和【乙】文的一个成语
【甲】【乙】
【甲】文中描绘的理想境界和【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答出三点)

阅读下面选文
【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③用重法邪!”自是④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⑤,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⑥焉。——节选自司马光《唐太宗论止道》
【注释】①哂(shěn):微笑。②暇:空闲。③安:怎么,何必。④自是:从此。⑤路不拾遗: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⑥野宿:在郊外住宿。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选贤能() ②谓大同()③ 请重法以禁之() ④奢省费 ()
下列“为”的解释与“民之所以为盗者”中的“为”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为公 B.不必为己 C.可以为师矣 D.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上与群臣论止盗
【乙】文中的“海内升平、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甲】中的哪句话?
【乙文】中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上”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

阅读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 安求其能千里也② 食之不能尽其材
解释加点的字。
有千里之能()②之不能尽其材()
③才美不外()④执策而之()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安求其千里也 B.真无马邪策之不以
C.鸣之不能通其意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D.祗于奴隶人手学而时习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乐,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策之不以其道。

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比较阅读甲乙二文,完成8——15题:
【甲文】 曹刿论战 (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齐师败绩()⑵而衰()
⑶宫妇左右莫不王 ()⑷面刺寡人之过者()
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鼓气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B.战长勺皆以美徐公
C.上书谏寡人之过北山愚公 D.王曰:“”。京中有口技者

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若夫/淫雨霏霏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翻译:
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⑵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鲁国长勺之捷与齐国“战胜于朝廷”皆得力于“智臣”,请结合选文,分别简述曹刿和邹忌的智慧表现。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 ) (2)小未孚( )
(3)公将之( ) (4)而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全文以为线索,详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