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某兴趣小组的学生根据活泼金属Mg与CO2发生反应,推测活泼金属钠也能与CO2发生反应,因此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探究(尾气处理装置已略去)。已知:常温下,CO能使一些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还原。
例如:PdCl2+CO+H2O=Pd↓+CO2+2HCl
反应生成黑色的金属钯,此反应也可用来检测微量CO的存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制气装置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上图A处制取CO2气体应选用的装置
是 (填写“I”、“II”或“III”),其离子方程式是 ,。装置B、C中应盛放的试剂分别是 。
(2)观察实验装置图可知Na与CO2反应的条件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完好并装入药品后,在点燃酒精喷灯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待装置E 中出现 现象时,再点燃酒精喷灯。
(3)假设CO2气体为足量,在实验过程中分别产生以下①、②两种不同情况,请回答问题:
①若装置F中溶液无明显变化,装置D中生成两种固体物质,取少量固体生成物与盐酸反应后,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出,则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若装置F中有黑色沉淀生成,装置D中只生成一种固体物质,取少量该固体与盐酸反应后,也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出,则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4)请判断②中D装置生成固体的成分是钠的正盐还是酸式盐?请用文字简要说明理由。
(14分)
Ⅰ:“酒是陈的香”,就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的作用是:①;②;
(2)现拟分离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混合物,下图是分离操作流程图。完成下列空白:
试剂: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分离方法:①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物质名称:A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Ⅱ:已知卤代烃(R-X)在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得到醇(R-OH),如:CH3CH2-X+H2O CH3CH2-OH+HR,现有如下转化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1的条件为 __________,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
(2)写出反应3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写出苹果酸
①和乙醇完全酯化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和过量的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溴苯的三个装置,根据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1)装置A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置A中左侧长导管的作用是;装置A和C中的两处明显错误是、。
(2)在按装置B、C装好仪器及药品后要使反应开始,应对装置B进行的操作是,应对装置C进行的操作是。
(3)装置B、C较好地解决了A中加装药品和使装置及时密封的矛盾,方便了操作。A装置中这一问题在实验中造成的后果是。
(4)B中采用了洗气瓶吸收装置,其作用是。反应后洗气瓶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5)B装置也存在两个明显的缺点,其中之一与A、C中的错误相同,而另一个缺点是:。
某化学小组模拟工业生产制取HNO3,设计下图所示装置,其中a为一个可持续鼓入空气的橡皮球。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A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结束后,关闭止水夹b、c,将装置D,浸入冰水中,现象是。
(3)装置C中浓H2SO4的作用是。
(4)请你帮助该化学小组设计实验室制取NH3的另一方案。
(5)干燥管中的碱石灰用于干燥NH3,某同学思考是否可用无水氯化钙代替碱石灰,并设计下图所示装置(仪器固定装置省略未画)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烧瓶收集满干燥的氨气,立即塞上如图所示的橡胶塞。
②正立烧瓶,使无水氯化钙固体滑入烧瓶底部,摇动,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该同学得出结论:不能用CaCl2代替碱石灰。
(1-5班必做题)实验室制得的乙炔中常混有H2S、PH3等杂质气体。如图是两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用来测定电石样品中CaC2的纯度,右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左边的气体发生装置则不同,分别如Ⅰ和Ⅱ所示。
(1)A瓶中的液体可以从酸性KMnO4溶液和CuSO4溶液中选择,应该选择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
(2)写出实验室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
(3)装置Ⅰ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装置Ⅱ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若选用Ⅱ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称取m g 电石,反应完全后,测得B处溴水增重n g,则CaC2的纯度为________。
(1-5班必做题)某学生为了验证苯酚、醋酸、碳酸的酸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B试管中的现象是。
(3)该实验设计不严密,请你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