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有多少书可以重读
有多少书可以重读?盘点时下的阅读生活,我们无法放弃这样的追问。因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因为书是文化产品,担负着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历史责任,不是快餐和一次性消费品,还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出版繁荣、阅读昌盛的时代,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
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内在的省察,其指向永远是向着内心,是对心灵负责,无需赶潮流和时髦。能否经得起重读,应该是检验一本书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从本质上讲,阅读是寂寞的,那些像时装一样引领时髦阅读生活的畅销书,其生命力是颇为可疑的。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畅销书都不能重读,但至少相当部分不能重读的书在畅销书的排行榜上都能找到。
盘点时下的书界流行风潮,那些接近一次性用品的畅销书大抵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一是自恋型,包括一些文艺界的明星大腕、美女和神童作家、通过某些新闻事件爆得大名的“泡沫”人士撰写的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自白”、“心声”和“不得不说的故事”之类的图书,其中充满了暴露和自恋:或絮絮叨叨倒腾些鸡零狗碎,或不自量力对什么都指手画脚,或装腔作势扭捏发嗲,其情其状注定其短命;还有一些“神童”的父母在子女一朝成功后,大谈特谈那些纯粹属于个体差异并不具备推广价值的培育经验。
二是搭顺风车型,你这边出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火了,我就跟着出《我能动谁的奶酪》、《谁也动不了我的奶酪》、《我要动谁的奶酪》、《我不想动你的奶酪》、《奶酪够了》、《谁敢动我的奶酪》……或者是某部电视剧或者电影火爆了,图书出版界也来凑个热闹,来个各领风骚。
还有就是空壳型的,这种书大多空有一个壳子,靠炒卖概念来维持,将一个浅显得几乎“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稍加改造,来统领一个寡淡且冗长的故事,敷衍成一部“厚重”的著作,再贴上心理励志、青春成长之类的标签推上书市。还有就是在文字中大量加入插图,也不管图片和文章有没有或者有多少内在联系,只为加大图书篇幅,多赚些银子。有时候甚至能把几万字的文字量出成页码在300页以上的单行本,徒有一个华丽的外壳。
翻检一下自己的书架,相信很多读书人都有过清理这些一次性的文化消费品的经历。要避免和这些不受欢迎的朋友照面,就不得不加强防范了。走进书市,翻开报纸,打开电视,都得时刻警惕,那些看起来一本正经的所谓书评、书介,那些印着某某名家倾情奉献、倾力推荐的所谓精品,那些高踞排行榜多少多少周的所谓宣传,大多是要大打折扣的。把握住这点,择书也就变得简单了,你有时也可以避开它们,径自走向那些寂寞的书架,去选那些在寂寞中散发思想光华的好书。
在数量上的庞大和浩繁面前,质量永远有压倒一切的说服力。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哪一篇不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经历无数人诵读留存下来的文化的种子?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阶梯上排列的都是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穿越时空魅力永存的深邃思想,而能否经得起重读应该是一把衡量的尺子,只有那些在反复阅读中仍不失本质和品性的作品才能丰富人的心灵和文化的记忆。
“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纷至沓来的书流书潮,我们不仅需要锤炼一双洞若观火的明亮眼睛,更需要一颗冷静理性、求真务实的心灵,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书潮中辨清良莠,择而读之,才能摒弃糟粕,获益营养,享受清丽的书香和高雅文化的滋润。(吴锡平)本文作者认为,怎么样的书可以重读?
文中画线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1)不受欢迎的朋友:
(2)“乱花渐欲迷人眼”: 下面关于读书的名言,与作者观点相近的一句是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刘向) |
B.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上没有阳光。(莎士比亚) |
C.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
D.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伏尔泰) |
本文多处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试找出一处,并说说它的作用。
有人认为要多读读流行畅销书,也有人认为要多读经典名著。你认为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万焕生
草地岁月,是红军长征中一段最为艰苦的历程。红军指战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 。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后可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
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向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这匹从江西出发就跟随彭德怀走向长征路的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的背上堆得像座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没有。”说着,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块,悄悄地塞进黑骡子的嘴里,深情地看着骡子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不解地回答。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说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啊!”
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都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赶快解决吃的,我们或许能多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掉着眼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最后立一次大功吧!”
“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吧!” 大家仍在请求。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对身边的警卫邱南辉道:“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抱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怀背过脸去。
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10分钟过去了,没有人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什么,集体嘶叫了数声,又都默默地低下高昂的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大黑骡子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6匹牲口,大家都闭上了眼睛。枪声响了。彭德怀转过身,缓缓摘下军帽,向着斜倒下的大黑骡子。
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漫漫长征路,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背影,它化入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合奏出红军指战员们行进步伐的节拍来:“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通读全文,为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第一段横线处,应填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A.行进 B.挺进 C.前进)
.“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大黑骡子为革命立过哪些功?
.彭德怀既然决心枪杀大黑骡子,又为什么向斜倒下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
.联系语境,分析结尾段中黑体词语“化入”“融进”“合奏出”的表达效果。
.本文刻画彭德怀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二)阅读杨成武的《向草地进军》,回答问题。
风雨、泥泞、寒冷的折磨和饥饿的煎熬,使同志们的身体明显地衰弱下去了。有的感到两腿瘫软无力,举不起步。但我们牢牢地记住了主席的指示,越困难,大家团结得越紧。身体较强的同志搀扶着身体弱的同志走,并把自己的粮食让给他们吃,希望他们增加一些力气,走过草地。我们几个团干部的乘马和所有的牲口都抽出来组成收容队,轮流驮送病员,但还是有不少同志倒下了。当我们熬过一个夜晚,离开宿营地继续前进时,有的战友就长眠在我们共同躺过的营地上。在这些光荣牺牲的同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宣传员郑金煜同志。他是江西石城人,团部党支部的青年委员,只有十七岁,是一个十分惹人喜欢的“小鬼”。进入草地的第四天,郑金煜同志就一步也走不动了。他对同志们说:“我在政治上像块钢铁,但我的腿不管用,我要掉队了!我多么舍不得你们啊!”我命令饲养员老谢,把乘马给郑金煜骑,保证把他驮过草地,并且把我们的干粮匀出一部分给他吃。后来,他衰弱得连腰也直不起来,马也不能骑了,我们就用背包在他身子前后支撑起来,再用绳子把他绑在马背上,叫一些同志轮流扶着他走。到第五日中午,忽然后面传话上来:“郑金煜同志要政治委员等他一下,他有话同政治委员说。”我知道有问题了,便怀着沉重的心情站在路旁等着。老远就望见老谢牵着牲口,步伐沉重地走来,到得跟前一看,郑金煜同志已面如白蜡,双目紧闭。他听见我的声音,强睁开眼睛,以激动得发抖的声音断续地对我说:“政治委员,我不行了,感谢你们对我的照顾。我知道党的北上抗日路线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政治委员,我确实不行了,我看不到胜利那一天了。”说到这里他的眼泪夺眶而出,站在我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也泣不成声。
经过一阵急喘后,郑金煜同志微弱而又坚定地说:“政治委员,希望党的路线胜利,革命快胜利;胜利后,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的家里,我是为执行党的路线,为了革命的胜利牺牲的。”
我压住心头的沉痛,安慰他:“郑金煜同志,你一定能走过草地,同志们一定帮助你走过草地!”随即叫警卫员把水壶交给老谢,交代老谢好好照料他,无论如何要把他带出草地。可是到了下午,这个优秀的青年共产党员,就在风雪交加的草地上,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草地,这残酷无情的草地,夺去了我们多少战友可贵的生命呵!不少同志长期间经受饥寒交迫的折磨,把全身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力气都消耗尽了。他们在死前的瞬间还非常清醒,还念念不忘革命,还希望在北上抗日的征途中多跨一步。他们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们的英雄史迹,却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选自《毛主席指示我们过草地》).通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我在政治上像块钢铁。”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郑金煜)的眼泪夺眶而出”和“警卫员和饲养员也泣不成声”的原因各是什么?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联系全文,说说红军为什么能够战胜困难,走过草地?
(一)阅读陆定一《老山界》节选,回答问题。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通读选段,写出本段记叙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用横线在选段中标出划线词语“此”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试找出选段中表示观察顺序的词语: 、 、 、 。
.选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试用“||”在文中标出。
.选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五)阅读《草屋的声音》,完成17—21题。
草屋的声音(有改动)——赵伟平
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
②上世纪70年代那些移民迁移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掠过。
③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收获完最后一片庄稼,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④草屋是温馨的。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有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住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有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
⑤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苳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其中东北角的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桠粗犷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角则长着一棵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着折一支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这些美味。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
⑥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满世界银装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
⑦草屋无言。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发出的种种声音!.“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的具体含义。
.结合全文内容,从四个方面概括作者“聆听”到了哪些“声音”。
.请赏析⑥段末尾“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一句的妙处。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⑦段的作用。
.大自然是无言的,但我们却能从文人墨客的诗文中聆听到他们的心声。请仿照例句,再列举两例,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即可。
草屋无言,但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借草屋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出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阅读冯新的《抱怨不如改变》一文,完成14 一16题。(10 分)
①英国史学家卡莱尔花了多年的心血,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随后将它交给最信任的朋友米尔去完善。然而就在第二天,手稿被米尔家的女佣当作废纸丢进了火炉!
②可以想象卡莱尔当时的心情,抱怨吧,可抱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于是他很快平静下来,反而安慰悲伤的米尔:“没关系,就当我将作文交给老师批阅,老师说‘这篇不行,重写一次吧,你可以写得更好!’。”
③卡莱尔再起炉灶,重写这部巨著。他的第二稿,无论文字还是内涵,都达到了卡莱尔写作生涯的巅峰。
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当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时,与其抱怨还不如改变。
⑤现实生活中,不知意的事十之八九,心情不好就抱怨天气,交通堵塞就抱怨社会,上课迟到就抱怨闹钟,工作太累就抱怨老板……于是抱怨变成了最方便的出气方式。但抱怨只是一种情绪发泄,无度地抱怨,不但不能缓解烦恼,反而放大了原来的痛苦,陷入满腹牢骚、抱怨不休的恶性循环之中,于事无补。
⑥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艳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所以,不管现实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
⑦当你决定抛开你的抱怨时,你将会发现人生变得比较顺利、有趣。把抱怨扫除,你就可以拥有创造力,获得聪明才智爆发的空间。(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2 分)
.文章①一③段讲述卡莱尔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 分)
.某班晓文同学家庭困难,常常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情绪总是很低落。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以同学的身份对他进行劝解。(4 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