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描述中正确的是_ _
①为使稀硫酸和锌制取氢气的速率加快,可向稀硫酸中加入用铜丝网包裹的锌粒
②用托盘天平称取10.4 g食盐时,将食盐放在右盘中的纸片上称量
③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容量瓶洗涤后未进行干燥
④以酚酞作指示剂,用标准浓度的盐酸滴定NaOH溶液,待溶液变成浅红色时即停止滴定
⑤测定溶液的pH时,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试纸中部,待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
Ⅱ.201 1年3月12日,日本因大地震导致福岛核泄漏,主要泄漏物为碘131和绝137。在
被辐射地区,每天服用一片碘片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抢购加碘食盐现象。为此卫生部有关专家指出多吃碘盐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辐射的作用,且我国碘盐丰富,不必抢购。碘片和碘盐相关信息:
碘片:主要成分是碘化钾,每片含100毫克的碘,防核辐射每天服一片。
碘盐:加碘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碘酸钾,每公斤食用盐中碘含量为20—30毫克。
KIO3可用电解法制得:以石墨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在一定温度和电流下电解KI溶
液,总反应方程式为:KI+3H2O====KIO3 +3H2↑。
Na2S2O3可与I2反应:I2+2S2O32-(无色)→2I—+ S4O62-(无色)。回答下列问题:
(1)碘化钾、碘酸钾中的碘是碘127,则碘127和碘131的原子结构中不相同的是 ;以每公斤食用盐中碘含量为20毫克计,人每天吃____公斤盐才相当于服用一片碘片。说明靠吃碘盐来预防放射性碘 (填“有”、“无”)作用。
(2)电解法制KIO3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 ___;阴极附近pH值 (填“增大”、“减小”、“不变”)。
(3)为防止不法商贩乘机销售假冒加碘食盐,有关部门加强了检测。下面是对某超市出售的加碘精制盐的检测过程:
①取该食盐样品100.0 g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振荡使固体完全溶解,然后加入用盐酸酸化的
淀粉- KI溶液,结果溶液呈蓝色,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用0.010mol·L—1的Na2S2O3溶液滴定,当用去Na2S2O3溶液12.00mL时蓝色刚好褪去,
该加碘食盐中KIO3的含量为 mg/kg。由此可判定该食盐为 (填“合格”或“不合格”)产品。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装置来一次性完成N、C、Si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装置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A、B、C三处分别是沾有NaBr溶液的棉花、湿润的淀粉KI试纸、湿润红纸。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能反应生成氯气。
(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甲同学实验步骤:连接仪器、、加药品、滴入试剂。
(2)①图1中烧瓶B中的盛放试剂为碳酸钙,C中盛放试剂为硅酸钠溶液,则甲同学设计实验的依据是。
②能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实验现象是。
(3)图2中A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乙同学发现图2中B处试纸变蓝,C处红纸褪色,据此(填“能”或“不能”)得出溴的非金属性强于碘,理由是。
某小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夹持仪器已省略)制备溴苯,并探究该反应原理。
I.制备溴苯
(1)装置中长导管a的作用是、导出气体。
(2)本实验所获得的溴苯为褐色,是因为。
II.分离提纯
已知,溴苯与苯互溶,液溴、苯、溴苯的沸点依次为59℃、80℃、156℃。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流程:
(3)操作Ⅱ为。
(4)流程②和④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流程③的现象为,流程④的作用是。
III.探究原理
(5)反应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锥形瓶中的液体于试管中,再滴入几滴AgNO3溶液,出现浅黄色浑浊,从而判断反应一定生成了HBr。你认为该同学的判断(填“合理”、“不合理”)。
(6)为探究锥形瓶中溶液的离子,请完成下表探究实验方案(限选试剂:镁粉、四氯化碳、氯水、溴水、蒸馏水)
实验步骤 |
预期现象 |
结论 |
1.将锥形瓶中的液体转入分液漏斗,加足量 ① ,振荡后分液。分别取少量 ② 层溶液于试管A、B中 |
||
2.向试管A中加入少量③和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 |
溶液分层,下层显 ④ 色 |
锥形瓶中液体含大量Br- |
3.向试管B中加入⑤。 |
有汽泡生成 |
锥形瓶中液体含大量 ⑥ |
根据上述结论推断,制备溴苯的反应属于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
镁及其合金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金属材料,海水中镁的含量为1.10 mg·L-1,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下:
(1)为了使MgSO4转化为Mg(OH)2,试剂①可以选用,要使完全转化为沉淀,加入试剂①的量应;
(2)加入试剂①后,能够分离得到Mg(OH)2沉淀的方法是;
(3)试剂②可以选用;
(4)无水MgCl2在熔融状态下通电会产生Mg和Cl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假设海水中镁元素全部存在于MgSO4中,则海水中MgSO4的含量为mg·L-1,若某工厂每天生产1.00 t镁,则每天需要海水的体积为L。
探究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1)实验装置:
填写所示仪器名称AB
(2)实验步骤: 连接仪器、、加药品后,打开a、然后滴入浓硫酸,加热。
(3)问题探究:(已知酸性强弱:亚硫酸 >碳酸)
①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置E中足量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
②能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实验现象是;
③试管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④若将铜片改为木炭,其它药品不变,也可以对该实验目的进行探究,请写出在该实验中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0分)Ⅰ.实验室制得气体中常含有杂质,影响其性质检验。下图A为除杂装置,B为性质检验装置,完成下列表格:
序号 |
气体 |
反应原理 |
A中试剂 |
① |
乙烯 |
溴乙烷和NaOH的醇溶液加热 |
|
② |
乙烯 |
无水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至170℃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NaOH溶液 |
③ |
乙炔 |
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 |
Ⅱ.为探究乙酸乙酯的水解情况,某同学取大小相同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以下溶液,充分振荡,放在同一水浴加热相同时间,观察到如下现象。
试管编号 |
① |
② |
③ |
实验操作 |
![]() |
![]() |
![]() |
实验现象 |
酯层变薄 |
酯层消失 |
酯层基本不变 |
(1)试管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对比试管①和试管③的实验现象,稀H2SO4的作用是;
(3)试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试管②中酯层消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