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瑴、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攮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
(1)国人咸之                        (2)冯妇攮臂国人出
下列句中的“于”与“求冯妇于晋”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欲报之于陛下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受地于先王

翻译句子
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粗衣衣:穿
B.身已贵而骄人者民之去:离弃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恶:厌恶
D.愿闻教余:我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B.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C.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D.文章的主旨是:为官应该谦逊谨慎,廉洁自律,善于纳谏。

私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便宜:对国家有利的事
B.时人之前朝贡禹方:比作
C.少蕴藉然:可是,但是
D.若者是:判断动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填空。
⑴第五伦奉公无私,作者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写了两件事: 一是“”;二是“”。(用原文填空)( 2分 )
⑵“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却主动说出并承认自己在方面还有私心,这是用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潭中鱼 百许头 可:大约
B. 折蛇行 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C. 石底以出 卷:弯曲
D. 然不动 佁:愉快,欢快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坻,为屿 宫室器皿
B. 其境过清不 物喜,不以己悲
C. 如鸣环,心乐 浙江之潮,天下 伟观也
D. 记之而去 不知有汉
3.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B. "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C. 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的缘由。
D. "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文言文阅读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jū):捧。⑥馀甘:即橄榄。)
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只划一处)
(1)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2)与 幼 子 过 游 白 水 佛 迹 院。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全石以底()(2)悄怆幽邃()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浴于池()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段选文中柳宗元与苏东坡对水的体验各不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让柳宗元感受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D.“水尤清冽”用潭水的清澈来表明柳宗元不与官场同流合污,清高自赏的思想感情。

【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各自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水尤清(凉)
B.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之(以……为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乃记之而去(居住)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可知真无马邪?
B.其境过清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记之而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心乐小大

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翻译下面句子。(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