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6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C.苔痕∕上阶绿 |
D.可以调∕素琴 |
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
B.怀民亦未寝. (动词,睡觉) |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
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 |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
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芙蕖则不然(《芙蕖》) |
D.孔子云:“何陋之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 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
阅读《醉翁亭记》,按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 |
B.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觥筹:喝酒用的酒杯 |
C.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 |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记述 |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烨然若神人 |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足肤皲裂而不知 |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D.山间之四时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
下列有关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采用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由远到近的写作方式,介绍了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
B.第二段通过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变化,来抒发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快乐心情。 |
C.第三段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的场面描写,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
D.太守醉能述以文的原因:一是爱好文学,闲来无事而作;二是借助文章表达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4)不能称前时之闻翻译以下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3---6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解释加点字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食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执策而临之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和“伯乐”各有喻指,请写出它们的比喻义。
千里马比喻: 伯乐比喻: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完成3~5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是日更定矣() (2)余挐一小舟()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4)是金陵人,客此()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为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⑤?”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⑥,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使崔季珪代:(他)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捉刀,握刀。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魏王何如:(你看)魏王这人怎样? ⑥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自以为形陋_________②既毕_________
(2)简要概括这篇短文中曹操的形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