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 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改动)
①归鉞: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 】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父大怒逐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B.①母与其子居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2)鉞贩盐市中 市:
(3)而己有饥色 色:
(4)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B.不可久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C.乃记之而去则有去国怀乡 | D.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 B.犬牙差互犬牙:狗的牙齿。 |
C.怡然不动饴然:呆呆的样子。 | D.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文:写文章。 |
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登临岳阳楼远眺洞庭湖时,往往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
B.《小石潭记》第一段通过移步换景来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
C.《岳阳楼记》本是范仲淹应滕子京要求而作,文中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置个人之荣辱于身外的高尚情怀,同时也饱含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之意。 |
D.柳宗元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以其境过清”正是作者内心被贬的失意与。抑郁之情的体现。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4)
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
晚乃善:则学固岂可以少哉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摘文中原句回答)你怎么看这种学习精神?(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D.不足为外人道也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
⑵ 写出本文所出的三个成语。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谈谈你的理由。
文章为什么要以人们未能找到桃花源结尾?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节选自苏轼《日喻说》)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A.益习其声 | B.蔽林间窥之 香远益清(《爱莲说》)坐窥井邑(《黄鹤楼》) |
C.乃去 | D.至则无可用 |
太祖乃悟(《赵普》)至于园可无憾矣(《于园》)
E.尽其肉,乃去
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答】和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哪一句?句中“者”的意思是什么?
【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答】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答】“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这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答】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
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 B.当求之于上流 |
C.一老河兵闻之 | D.其反激之力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