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家有名士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④唯父昶异焉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⑤浑曰:"何如我?"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 ⑥卿家痴叔死未
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 | B.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是) |
C.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 | D.命曰《琵琶行》 (命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问其人,本长安倡女静女其姝 |
B.转徒于江湖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C.委身为贾人妇 因为长句 |
D.歌以赠之皆以美于徐公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
B.遂命酒 |
C.使快弹数曲 |
D.歌以赠之 |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①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②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③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馀,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①胥(xū)靡:禁锢。②王:指鲁恭王刘余。③轺(yáo)传:一马或二马拉的驿站之车,供使者乘用。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教导 |
B.戊不好学,疾申公嫉妒 |
C.学官弟子行虽不备完美 |
D.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不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申公者,鲁人也。②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 |
B.①独王命召之乃往②臧乃上书宿卫上 |
C.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②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
D.①申公耻之②天子问治乱之事 |
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申公“儒学之士”气质的一组是( )
①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
②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③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
④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⑤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⑥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①②④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公带着弟子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 |
B.申公到长安交游求学,与刘郢同师受业。后来刘郢做了楚王,就请申公教育他的儿子刘戊。 |
C.刘戊被立为楚王后,就把申公禁锢起来。申公感到耻辱,辞职回了鲁国,隐退在家中教书,不出家门。 |
D.申公的弟子中人才辈出,做博士官的有十多个人,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余人。 |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 公 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②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间不置盖,一人为御,自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僚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昊书·张昭传》)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察孝廉,不就就:就任 |
B.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比:紧靠 |
C.孤岂为子布有爱乎爱:喜欢 |
D.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妄:胡乱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昭性情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3分)
①弱冠察孝廉,不就②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③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④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⑤后孙邵卒,百僚复举昭⑥昭容貌矜严,有威风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昭年轻时喜欢学习,擅长隶书,跟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广泛阅读,州里的有才之士陈琳等人都很称道他。 |
B.张昭是孙策非常器重的大臣,国家的文武大事,全部委托给张昭。孙策临死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请他扶植。 |
C.作为受孙策委托的大臣,张昭不折不扣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经常对孙权进行劝谏,为此孙权对他言听计从。 |
D.张昭容貌严肃,有威慑人的气质,孙权经常说:“寡人和张公说话,不敢妄也。”举国上下的人们都很害怕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4分)
译文:
(2) 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3分)
译文: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选择题,并完成第Ⅱ卷相关翻译题
钜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③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阴令羽诛之阴 ,暗中 |
B.故不如先斗秦、赵斗,使……相斗 |
C.立羽为假上将军假,假扮 |
D.项羽乃悉引兵渡河引,带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下令军中曰因击沛公于坐 |
B.与秦军遇,九战失其所与 |
C.项羽乃悉引兵渡河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
D.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吾其还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A.章邯虽然已经打败了项梁的军队,但惧怕项羽的神勇,故率军围赵,以避楚军锋芒。 |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令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 |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破之,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路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 傅嘏(gǔ),字兰石。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
B.师又谢朝士曰谢:道歉 |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
D.谁任其咎咎:失败 |
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选项是()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始以相赏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只有司马昭受到了惩罚。 |
B.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与并州联军讨伐胡人,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胡人却已逃了回去。 |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胜利。 |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用兵之时一般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⑵ 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⑶ 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