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王绂(fú),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 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②也。客以红氍毹③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 贾客:商人。③氍毹(qú shū):毛织的地毯。选出与例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例句:以友故与之
A.动以古人自期 |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D.何以战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博学,工歌诗( ) (2)虽豪贵人勿顾也( )
(3)同列语之曰( ) (4)我画直遗黔公不可( )翻译下列句子
(1)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
(2)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选文表现了王绂什么样的品行?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尊君在不()(2)待君久不至()
(3)太丘舍去()(4)门外戏()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客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神态有变化,请你找出对其神态描写的词语,并在此基础上说说客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读了这个故事,如果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解释加横线的词
<1>.即书诗四句(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或以钱币乞之( )<4>.从先人还家 ( )翻译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用原文句子填空(
(1)方仲永的智力发展大概经过三个阶段,即五岁时的 ,十二三岁时的 ,二十以后 。造成他的令人惋惜的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甲】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②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③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用:资用,即路费。③御者:驾车的仆夫。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先自度其足 (2)遂不得履
(3)我欲之楚 (4)将奚为北面
(5)反归取之 (6)此数者愈善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B.反归取之 |
C.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
D.何不试之以足 |
翻译下列语句。
(1)何不试之以足?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上面的两个故事现已成为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这两则寓言故事中的人具有什么相同点?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杨布击狗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 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① 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矣,子亦犹是。曩者②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①缁(zī):黑色②曩(nǎng)者:从前】解释加点的字
①衣素 衣而出()②天雨,解素衣()
③衣缁衣而反()④子亦犹是()选出与“杨布怒,将击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孟浩然之广陵 | B.是吾剑之所从坠 | C.昂首观之 | D.至之市 |
翻译句子:子岂能毋怪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副使失物
李士衡①,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丝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覆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李士衡]北宋人,当时为官。[高丽]古国名。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李士衡使高丽()(2)副使者以士衡所得丝帛藉船底()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文中表明李士衡对高丽人“赠遗之物”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
短文讽刺了“副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