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王绂(fú),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 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②也。客以红氍毹③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 贾客:商人。③氍毹(qú shū):毛织的地毯。选出与例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例句:以友故与之
A.动以古人自期 |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D.何以战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博学,工歌诗( ) (2)虽豪贵人勿顾也( )
(3)同列语之曰( ) (4)我画直遗黔公不可( )翻译下列句子
(1)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
(2)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选文表现了王绂什么样的品行?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③,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⑥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出以事其长上 / 出则无法家弼士 |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 楚之地方五百里 |
C.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D.愿比死者一洒之 / 愿借子杀之 |
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寡人耻之
A.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B.臣以为王吏之攻宋也 |
C.宋何罪之有 | D.吾既已言之王矣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如之何则可?
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本文中孟子用什么方法劝说梁惠王?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政治主张?
《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表明环境对人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表明学习要有(四个字)的精神。孟子是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是“ ”、“非攻”。
阅读下面文言文《河中石兽》,完成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四处。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二石兽并()沉焉⑵阅十余岁()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1分)
A.闻之笑曰 | B.当求之于上流 |
C.一老河兵闻之 | D.其反激之力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白之生,母梦长庚星②,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③,不应。苏頲(tǐng)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④,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miǎn)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洒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②长庚星:太白星。③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④任城:今山东济宁。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因以命之(2)见白,异之
(3)更客任城(4)白尝侍帝下列句中的“以”与“左右以水洒面”中的“以”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俱以假山显 | B.吾欲辱之,何以也 |
C.以其境过清 | D.卷石底以出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力士素贵,耻之。
译: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
译:请从文段中摘出两处能表现李白傲视权贵、不事权贵的特点的语句
答: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习题。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⑾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⑾[郎中]宫廷的侍卫。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寡人谕之(4)图穷而匕首见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以故荆轲逐秦王。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译文:
(2)使毕使于前。译文: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不能带刀。 |
C.【乙】文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卫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
D.【甲】【以】两文都在人物刻画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
谢太傅寒雪口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文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做评定,你觉得哪种好,好在哪?谢太傅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