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价值。
材料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 ,开凿灵渠 ,攻打百越 ,设置南海 ,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岳武王 ,定居番禹 (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个关口屯兵 ,"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后 ,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 ,"与剖府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 ,南岳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又以财务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郡部族,势力所及 ,"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前十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 , 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 ,奉贡职但在内部 ,"窃如故号居"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国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分社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西汉王朝建立之后,立足现实,采取措施,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运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分析。
材料三
白驹过隙越千年,往事如烟话沧桑,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拥有超过6000万人口的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年工业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美元的"世界工厂"。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区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毗邻香港的独特区位优势,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的"三来一补"贸易,逐步在家电、电子信息、玩具、服装等产业领域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占据了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创立了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近年来,对珠三角上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逐步增多,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2)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联系当前实际对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情境一:同学们通过新闻了解到:2014年,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份,注定要在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这一年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从“防过热、防通胀”转向“保增长、控物价”,再进一步转向“保增长、扩内需”。特别是11月份以后,扩大内需的政策不断出台,从财政货币政策转向到4万亿元投资安排,从解决企业困难到部署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从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到调整部分产品关税,从增值税转型改革到燃油税费改革,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密度之高,历史罕见。
情境二:2008年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着世界各国的企业,我国的企业也深受影响。江苏某企业围绕“如何生存、如何生存得更好"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找出了一些对策。该企业负责人说:“我们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一个产品的质量不是表现在产品的主要部件上,而是表现在那个产品不起眼的部件上,表现在它的售后服务上。如果细节问题处理好了,那整个产品的质量就会上一个新台阶。”
请回答:
(1)用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一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调整的原因。
(2)结合材料,用联系的观点简要解释这段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3)用认识论有关知识分析一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调整的原因。

材料一: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今天这条沉寂的商贸古道,因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而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沿线各国、尤其是地处古丝绸之路核心区域的中亚各国对此强烈响应。应如何有效启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发展引擎?有关人士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最为迫切需要的就是域内各国尽心合作,同心协力,实现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五个“相通”。当有人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声欢呼时,也有有识之士冷静指出,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困难重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路精神才是成就传奇的关键。
材料二:2014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于11月5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如何既确保APEC峰会高质量完成,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便利,是峰会组织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北京初冬易发雾霾气象,北京环保部门表示:APEC期间北京将参照2008年奥运会模式,坚决抓好以电力、冶金、建材、石化、焦化等行业为重点的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减少污染排放,同时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动。本次亚太经合组织的盛会从筹备到闭幕细致的工作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称赞。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观点分析我们该如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知识分析中国成功举办APEC峰会的经验。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1)结合材料一,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体现的唯物论道理。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

2015年是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同学们收集了以下信息,请你参与探究。
改革开放促发展,经济进入新常态
2010-2014年GDP及其增长速度与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1)简要说明上表体现的经济信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民主绘制蓝图
材料:2010年1 0月1 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国务院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信件等形式,共提出64709份建议;由五十多位经济、科技、企业、政府部门专家组成的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经过反复咨询和论证,形成了专家论证报告,随规划纲要草案一起上报送审;20 1 1年2月27日,国务院将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的规划纲要草案报送全国人大,20 1 1年3月1 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分析材料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并结合材料说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通过是如何坚持系统优化方法的。

近年来,安徽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材料一:省委省政府注重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鼓励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等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l)分析我省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的经济学道理。
材料二:我省依托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对此,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有人以为传统文化是包袱,是一种惰性、保守的力量,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知识评析上述两种观点。
材料三:2014年,安徽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大气污染防治实行“双考核”……结合我省实际,着重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强省。
(3)结合材料三,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