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牧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而不 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意:猜测 途之人而问之曰执:拉住 之,道艺两失袭:承袭 可以拯人,可以 寿世者寿:使……长寿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仆方思辑其梗慨 永其人/使工 药淬之 是即孔子"老安少怀" 学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一瓢先生 理学乎/盖将 变者而观之 子不尊先人 白无一人之上/臣诚恐见欺 王而负赵

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3)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品茗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 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驹自立为楚假王      假:代理
B.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  略:夺取
C.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趣:同“促”,催促
D.必待高帝目见偶语      偶:偶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B.①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C.①沛公拜良为厩将      ②霓为衣兮风为马
D.①于是上乃置酒       ②乃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良“善谏”的一组是

A.①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②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
B.①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②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
C.①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②今急先封雍齿……则人人自坚矣
D.①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②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虽无战场厮杀之功,但却凭着在幕后为刘邦出谋划策,逐渐深得刘邦信任,从而被封为侯。
B.刘邦在封赏上的亲厚友,引起了未被封赏的有功将领的不满,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反。
C.未受封赏的诸将私下活动,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在这种情况下,他向谋臣张良询问原因并寻求积极的对策。
D.张良进谏善于因势利导,先以危言耸听之引起刘邦重视,再适时指出刘邦在封赏中的失误,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臣下对君主应及时进谏,不要拖延,否则就可能酿成更大的灾祸。
B.启示后世君主,在对臣下朝廷分封奖赏时,切勿因感情用事千万滥赏滥伐。
C.启发后世臣子,劝谏君主应注意把握时机和掌握分寸,这样会增加劝谏的成功率。
D.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君无偏袒私情的过失,臣下无猜疑恐惧的念头,家就会长治久安。

本试题转自《品茗-高中学生的网上之家》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家无虞,利及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安定皇甫规妻者,不知何氏女也。规初丧室家,后更娶之。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及规卒时,妻年犹盛,而容色美。后董卓为相国,承其名,娉以軿辎百乘,马二十匹,奴婢钱帛充路。妻乃轻服诣卓门,跪自陈请,辞甚酸怆。卓使傅奴侍者悉拔刀围之,而谓曰:“孤之成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妻知不免,乃立骂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妾之先人,清德奕世。皇甫氏文武上才,为汉忠臣,君亲非期趣使走吏乎?敢欲行非礼于尔君夫人邪!”卓乃引车庭中,以其头悬轭,鞭扑交下。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后人图画,号曰“礼宗”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董卓为相国,承其名    承:闻听
B.跪自陈请,辞甚酸怆     辞:容貌
C.卓使傅奴侍者悉拔刀围之   悉:全、都
D.敢欲行非礼于尔君夫人邪   尔:你的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妻年犹盛,而容色美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何不重乎?
B.徐公何能及君也
C.妻乃轻服诣卓门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以其头县轭,鞭扑交下
D.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皇甫规的妻子宁死不污名节的是( )
①跪自陈请,辞甚酸怆
②妻不知免,乃立骂卓
③何不重乎?速尽为惠
④妻年犹盛,而容色美
⑤众人怪其工
⑥遂死车下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甫规的妻子擅长作文与书法
B.皇甫规去世时,其妻子还年轻,且容貌美丽,董卓以大量钱帛、车马、奴婢为聘礼,欲娶其为妻。
C.面对残暴无道的董卓,皇甫规的妻子宁死不污名节,义正辞严大骂董卓,结果被董卓残暴杀害。
A.皇甫规的妻子宁死不屈,骂贼就戮,为后世妇女树立了榜样,后人悬挂其图画,称她“礼宗”。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之成教,欲令四海风靡,何人不行于一妇人乎?
译文:
(2)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中。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共15分,每题3分)
王安石择食
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著《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
然少喜与吕惠穆、韩献肃兄弟游。为馆职时,玉汝尝率与同浴于僧寺,潜备新衣一袭,易其弊衣,俟其浴出,俾其从者举以衣之,而不以告。荆公服之如固有,初不以为异也。
及为执政,或言其喜食獐脯者,其夫人闻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尝有择于饮食,何忽独嗜此?” 因令问左右执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曰:“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是以知之。”复问:“食时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箸处。”夫人曰:“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箸。”既而果食他物尽,而獐脯固在。而后,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而初非有所嗜也。人见其太甚,或者多疑其伪云。
(宋..朱弁《曲洧旧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备新衣一袭  潜:偷偷地
B.易其弊衣   弊:低劣的
C.俾其从者举以衣之   衣:衣服
D.食时置獐脯何所  所:地方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事修饰奉养
B.因令问左右执事者
C.人见其太甚,或者多疑其伪云
D.及为执政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然少喜与吕惠穆、韩献肃兄弟游
秦时与臣游
C.初不以为异也
而初非有所嗜也
D.而不以告

然是而腊之以为饵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正面表现王安石生活“简率”的一组是()
1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2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
3荆公服之如固有,初不以为异也
4既而果食他物尽,而獐脯固在
5人见其太甚,或者多疑其伪云
6衣臣虏之衣

A.123 B.234 C.345 D.45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下人只凭现象错误地断定王安石喜食獐脯,王安石夫人根据他平时的性情断定这是误解了。
B.手下人在王夫人安排的巧妙验证后,才知道王安石并没有喜食獐脯的嗜好。
C.本文表明王安石的太不讲究吃穿,不排除有矫情作伪的成分,苏明允就持此论。
D.作为一名读书人出身的大官,王安石在生活俭朴方面应远胜于那些追求锦衣玉食的官僚。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随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十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治:统治
B.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晏如:平静安定的样子
C.论者以此贵之贵:显贵
D.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逾:越过

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①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①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②儿渺然不知所往
D.①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①守道居贫,晏如也②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③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④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⑥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④ B.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朝廷中没有适合他的官职可干,就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B.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C.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史书,以此观察薛道衡自己如何做事,由于李文博评论政事中肯得体,薛道衡对他的话欣然从之。
D.李文博能保守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又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校坟籍,守道居分
(2)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
(3)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天策府建,为中郎。王为皇太子,与玄龄共管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薨,年四十六,帝哭为恸。及葬,加司空,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它日,食瓜美,辍其半奠焉。尝赐玄龄黄银带,曰:“如晦与公同辅朕,今独见公。”泫然流泪曰:“世傅黄银鬼神畏之。”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后忽梦如晦若平生,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
——选自《新唐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令:美好
B.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吝:耻辱
C.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属:连接
D.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筹:谋划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C.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D.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示“房玄龄推崇杜如晦”和“皇帝思念杜如晦”的一组是
①因补滏阳尉,弃官去。②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③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④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⑤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⑥敕所御馔往祭

A.①⑥ B.③④ C.②⑤ D.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如晦年轻时就已经显示出较高的素质,在参加吏部选拔时,受到了有关官员的器重,认为他有栋梁的潜质。
B.房玄龄慧眼识英才,将杜如晦推荐给了皇帝。在之后两人的合作共事中,既能相互配合,又能相互尊重。
C.杜如晦英年早逝,皇帝十分痛惜,在他死时加官爵,赐谥号,并亲自下诏书,表达君臣痛悼的意思,并安排人刻写墓志铭。
D.杜如晦去死多天后,皇帝还非常想念,经常祭奠他,在赏赐他人物品时,也不忘记杜如晦,对他的遗属也十分关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⑵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