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 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之立疑疑:迟疑 |
B.襄王恶之恶:憎恶 |
C.不早图,恐后之后:落在后面 |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谷:给粮食吃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齐以破燕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B.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C.王不如因以为己善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D.乃赐单牛酒,嘉其行乃不知又汉,无论魏晋 |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欲使后车分之(以)衣。 |
B.田单之施,将欲以(之)取我国乎? |
C.(皆)称寡人之意。 |
D.(单)乃使人听于闾里。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
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燕之后,“田单之立疑”,为后来襄王猜忌他埋下了伏笔。 |
B.见田单爱护百姓的举动,“襄王恶之”,君臣关系出现危机。 |
C.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表明他渴求一个能给他出主意的人。 |
D.闾里百姓的话,显示出贯珠者的智慧使君臣危机已趋化解。 |
阅读文言文语段,回答小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①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②。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③,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
【注】①膂:脊骨。②瘳:病愈。③肝膈:泛指人体内脏。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隆起而粟: ②又三日,拇指大盈握:
③傅以善药: ④始以为不足治:下列句子中加横线“之”字的指代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一位健壮的人,因手指上生了一个小疹子,不及时求医,险些送命的事例。 |
B.郑君确定了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但是看的人都笑他,所以他对此很担忧。 |
C.文章以小见大,引喻恰当,娓娓而谈,颇有警示作用。 |
D.本文告诉我们: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
B.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
C.故绝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 |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欲霸王者托于贤 |
B.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
C.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
D.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 |
下列各组句子,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登高以望,太息而叹 秦人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其孰能讥之乎? |
C.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D.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④⑥ | B.①②⑤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②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驱蚊
(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扇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扇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噬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噬面。
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会父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次少之。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横线的字在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坐是沉滞者累年②停车坐爱枫林晚
③可觅千斛米见与④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坐是沉滞者累年”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
A.“屡被谴黜”“乡党以为贬议” |
B.“寿独不为之屈”“屡被谴黜” |
C.“会父忧,有疾,使婢丸药”“乡党以为贬议” |
D.“蜀平” |
“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A.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推究实情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
B.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按原本情况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
C.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按原本情况还不至于被贬废。 |
D.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废。 |
“会父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
A.恰逢父亲忧伤,自己又有病,就让女仆做药丸,朋友前去看到了这些,(于是)乡里人对他的评价很低。 |
B.看见父亲忧伤,又有病,就让女仆做药丸,朋友前去看到了这些,(于是)乡里人对他的评价很低。 |
C.恰逢父亲去世,自己又有病,就让女仆把药做成丸状,朋友前去看到了这些,(于是)乡里人对他的评价很低。 |
D.看见父亲去世,自己又有病,就让女仆把药做成丸状,朋友前去看到了这些,(于是)乡里人对他的评价很低。 |
(5)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反映了陈寿撰史的态度有欠严肃、公允,有挟私报复之嫌。 |
B.交代了陈寿低评丁仪、丁暠及诸葛亮、诸葛瞻的原因。 |
C.评价诸葛亮、诸葛瞻有别于丁仪、丁暠,褒贬不同,侧重各异。 |
D.陈寿客观记载了诸葛亮、诸葛瞻的弱点与不足,议论他的人因此就少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丁:遭逢。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雄:雄壮、雄伟 |
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佯:假装 |
C.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藉:借 |
D.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视:主管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
C.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②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