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金属块、木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
第一小组:探究金属块的下沉条件。实验中,他们用两种方法测量了物体受到的浮力:
方法1:称重法。测量过程及示数如图(甲)所示,则金属块所受的浮力为 N。
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测量过程与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排开水的体积
为 mL,根据F浮=G排=ρ水V排g可计算出浮力。
第二小组:探究木块上浮的条件。要测量木块浸没时的浮力,你准备选用上述两方法中的方法 (选填“1”或“2”),并简要说明操作中还应采取的措施: 。
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如下:
钩码的质量/g |
0 |
50 |
100 |
150 |
200 |
250 |
300 |
350 |
指针的位置/cm |
2 |
3 |
4 |
5 |
6 |
7 |
7.5 |
7.5 |
(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_______;
(2)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华作了如下三个图象,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小红自制了一个弹簧测力计,并正确地刻上了刻度线,只是在标数字时,把本该标“1”的地方标上了“0”,依次类推,但她还是将指针弄到所标的“0”处.如果用这个测力计来测量力,你认为这对弹簧测力计会产生什么影响?说明理由.
一位同学在自制弹簧测力计前,取某一规格的弹簧来做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
弹簧所受拉力/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弹簧的长度/mm |
100 |
105 |
110 |
115 |
120 |
125 |
128 |
134 |
136 |
137 |
138 |
(1)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用这种规格的弹簧来制作弹簧测力计,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大?
(3)用这种规格的弹簧做成的弹簧测力计,在原长100 mm处定为零刻度,以后每伸长5 mm划一刻度,标记为“1”“2”“3”…,且将相邻的两个刻度间均匀地分成5小格,则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多少?
学习了“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内容后,小明准备自制弹簧测力计.他找来弹簧、钩码、直尺、指针等器材.首先测出弹簧的长度L 0=2.10 cm,然后在弹簧下面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测出弹簧的长度L,算出弹簧的伸长△L(△L=L-L0),实验数据如下:
拉力F(N) |
0 |
1 |
2 |
3 |
4 |
5 |
6 |
长度L(cm) |
2.10 |
2.50 |
2.90 |
3.30 |
3.70 |
4.10 |
4.50 |
伸长△L(cm) |
0 |
0.40 |
0.80 |
1.20 |
1.60 |
2.00 |
2.40 |
(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弹簧伸长△L和拉力F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弹簧的伸长△L=1.40 cm时,弹簧受到的拉力为__________N.
如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取两段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既可以比较关系;也可以;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 (填 “较明亮”或 “较黑暗”);
(3)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4) 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造成的;
(5)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实验后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18乙所示,接着小红就在记录的白纸上进行相关处理,请问这样有什么不妥?
,你认为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6)小红按正确的方法操作后,请你写出怎样分析处理白纸上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① 。
②。
(7)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