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古文阅读】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传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今绝无一乌,不知其故。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指泰山、衡山等中国名山。②霁:雨过天晴。
下列各组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妙用真人祠日扳仲永环于邑人
B.日,天宇晴霁实欲界之仙都
C.哀转久无一乌
D.渔者歌曰不知其

下列“之”的意义或用法与“春冬之时”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不散 B.有丝竹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D.何陋

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甲乙两文都描写三峡之巫山,都写出了巫山           的特点。为表现这一特点,甲文语句“           ”从侧面进行描写;乙文语句“           ”从正面进行描写。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己爱民
翻译下列句子。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今齐地方千里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服:( .)(2)孰:()
(3)私:()(4)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本文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用了什么方法?最后齐国走向了强盛,从整个故事来看,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之为众人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④终无于天下济: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
乙文:

文言文阅读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解释文中划线的文言词语。
(1)是:(2)一时: 3)欠伸( 4) 毕备:
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表演者构思非常巧妙,请以“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为例予以说明其秒处何在。
文中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属什么描写?其目的是什么?

马说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之不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对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B.一食尽粟一石或 : 有时
C.才美不外见 : 通“ 现 ” D.之不以其道策 : 鞭子

比较下列各组划线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伯乐不常有以衾拥覆,久乃和
B.虽有千里能祇辱于奴隶人
C.策之不其道不千里称也
D.骈死槽枥之间每假借藏书之家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B.鸣之而不解其意——听马的鸣叫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

填空: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