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表》,这种变化的主要标志性意义是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私有制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A.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和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确立
D.改革开放和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原创)上海《大公报》连载漫画《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三毛的苦难生活,他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美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据此可以推断这部作品描述的是什么时期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小明的曾祖父在解放前是个资本家,他经常给小明讲解放前的创业经历,下列经历可能的是
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较好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③20世纪20年代初,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十年内发展比较顺利 ⑤抗战胜利后,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④ |
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原创)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主要得益于当时
A.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作用 | B.资产阶级的不懈努力 |
C.外部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 D.中国民众的爱国支持 |
19世纪六十年代,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七十年代,该厂有了较大发展,八十年代因受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九十年代终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发昌机器厂的兴衰说明了
A.近代民族工业只在19世纪获得发展空间 | B.中外合资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
C.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昙花一现 | D.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