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内文言文阅读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摇缀(络:缠绕) B.水尤清(冽:清澈)
C.石底以出(卷:弯曲) D.以其境过(清:凄清)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头先生不知何人也 B.其境过清徐喷烟  
C.其岸势牙差互其一坐于前 D.乃记之而我以日始出时人近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B.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写景时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采用是移步换景的的写法,写作中广用修辞,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C.文中对鱼的描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其写作目的在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
D.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仅写出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翻译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华歆、王朗乘船避难俱____________
(2)歆难之辄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幸尚宽,何为不可?(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按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
(1)王朗让人搭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朗想抛弃“所携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华歆认为不该抛弃“所携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小故事,请你判断谁优谁劣?优在哪?劣在哪?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介:披上战甲。褫:解除。
解释下列加点字。
(1)死于槽枥之间(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才美不外(4)日豆至数斗
(5)其初若不甚(6)自午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3)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以千里也②不能前时之闻
B.①一食尽粟一石②王命急宣
C.①才美不外②胡不我于王
D.①执策而之②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
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②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也。疾:④然十二峰者不可见。悉: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
解释句子的加点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2)入则无法以家
(3)江南蟹雄,螯能(4)可俯拾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译文:
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公冶长背诺
世传公冶长①能解百禽语云。一日,有鸱来报长②,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以怨之。 居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宰③。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言以对。
【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徒弟。②长:公冶长。③邑宰:县官。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鸱/又来报如前 B.鸱又来/报如前
C.鸱又/来报如前 D.鸱又来报/如前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食其肉()(2)鸱以怨之()
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你以为公冶长自食其果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读后你受到怎样启示?并写出一句相关的孔子名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