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
醉翁亭记(节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________________也。 在文中的空格内填上恰当的内容。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因何而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因宾客从而乐。 | B.太守因禽鸟乐而乐。 |
C.太守因人之乐而乐。 | D.太守因述以文而乐。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芼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 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 ①,中贮苦茗,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②.故笔法超绝。 王 阬亭闻其名 ,特访之,避不见,三访皆然。其高傲如此。
(选自邹弢《三借庐笔谈》,有删改)
【注】①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②蒇(chǎn):完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性尤怪 僻 |
僻:癖好 |
B. 置行人大道旁 |
置:放置 |
C.必强执与 语 |
语:交谈 |
D.必令畅谈乃 已 |
已:停止 |
(2)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②王阮亭闻其名,特访之,避不见,三访皆然。
(3)蒲松龄为什么能写出《聊斋志异》?请根据选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隆中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A.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数:计算 |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图:谋取 |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资:资助 |
D.将军既帝室之胄 |
胄:盔甲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A.贤能为之用 |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C.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思而不学则殆 |
D.信义著于四海 |
欲有求于我也 |
(3)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曹操以弱胜强战胜袁绍之后,虽然更有军事优势和政治优勢,但刘备还可与他争胜。
B.孙权继承父兄的事业,统治根基深厚,百姓拥戴,人才汇聚,刘备可将他结为外援。
C.诸葛亮用汉高祖凭借荆州宝地夺取天下的历史经验,向刘备说明夺取荆州的必要性。
D.刘备只能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就可夺取荆州、益州,时机一到便可北定中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为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白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渣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岂不诚为大丈夫哉
②以顺为正者
③被发行吟泽畔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 ”(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自投汨罗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 ”。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二]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①,斩②而射之,通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砥砺之⑤,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不揉自直:不须人力加工,它就是挺直的。②斩:用刀砍下来。③革:兽皮④栝(guā,箭尾)而羽之:(如果)把箭尾削得尖一点,再在它上面安上羽毛。⑤镞(箭头)而砥砺之:安上箭头,再把它打磨打磨。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心意)
B.不知其善也(它)
C.岂可及乎(赶上)
D.汝何好乐(音乐)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镞而砥砺之”中“镞”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D.若士必怒……天下缟素
(3)与例句中“相”的含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两项是
例句:教学相长也
A.刮目相待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伯乐善相马
D.相映成趣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比喻什么?
①南山有竹,不揉自直。
②栝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篮舆(yú):竹轿。③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月色入户
②但少闲人
③以书邀余
④谒辨才于朝音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濯足于惠因涧 |
尝射于家圃 |
B.得支径上风篁岭 |
横柯上蔽 |
C.殆非人间之境 |
马之千里者 |
D.明日乃还 |
乃不知有汉 |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