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清王朝自建立以来,为了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对知识分子的经世思想进行残酷的摧折。知识分子被迫走上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埋头古籍的考证与整理。而魏源和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一批敏于时事的士大夫,在“通经致用”的口号下,率先将视野从故纸堆转向矛盾丛生、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兴起一股生机勃勃的经世思潮。
魏源关心社会,主张经世致用,是锐志进取的改革家。魏源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选编《皇朝经世文编》,耗时一年多,从清初至道光五年的各家奏议、文集、方志等文献中,选录了“存乎实用”的文章2236篇。此书印行后,“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镬,几于家有其书”,经世致用之学渐渐深入人心,空疏之风逊减。
道光五年,受江苏巡抚陶澍、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委托,魏源筹划海运一事。他反复调查论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雇商船为粮船,大大减轻运输成本,是为国家根除痼疾的长远之策。先后写成《筹漕篇上》《筹漕篇下》,形成一整套漕运改革的理论。道光六年,装载漕粮的海船从上海吴淞口发出,共装裁谷米163.3万石,用商船1562只。首次海运成功,震动朝野。不仅在惩治漕运腐败、革除陋规、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见了成效,而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魏源还用漕运扰官累民及贪污中饱私囊已成百年痼疾的事实,从反面说明漕运不可取,海运应永行。但由于这项改革侵犯了一部分封建官僚的利益,结果还是重返故辙,积弊如旧。
道光十二年,两江总督陶澍采纳幕僚魏源的建议,在淮北实行票盐制。实行票盐的最大优点是,任何人都可以购票行盐,改变了盐商垄断盐利的弊病,而且手续简便,清除了许多陋规。魏源自始至终参加了淮北盐政改革。淮北推行票盐成效显著,不仅政府盐课收入增加,而且百姓可以买到廉价的食盐,是利国、利民、利商、除弊的改革善举。
道光二十一年,鸦片战起,清王朝上层集团在长期封闭状态下不问世界大势、迷信“天朝声威”可以慑服蛮夷,主战干将林则徐遭贬斥,战争失败。魏源忧愤交加,随即开始以文字为武器,为战胜敌国、救亡图存而寻找道路,在道光二十二年完成了他那部探索清代盛衰并为抵抗侵略提供借鉴的发奋之作——《圣武记》。这一年,林则徐充军伊犁,途中巧遇老友魏源,郑重地将自己在广州主持翻译的《四洲志》一书的手稿交给他,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资料,为开启民智、方便国人睁眼看世界而编撰《海国图志》。此后魏源开始搜集资料,经过五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五十卷约57万字的《海国图志》并撰序。魏源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在序言中说:“《海国图志》五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海国图志》较《四洲志》内容增加5倍多,它以编排文献资料、酌加按语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和民俗文化,是鸦片战争后的一部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是一部划时代的睁眼看世界的奇书。冠于全书之首的纲领性文章《筹海篇》,一反根深蒂固的华夷传统观念,勇敢提出“师夷以制夷”主张,对中国有效地反对侵略与富国强兵提出了积极见解,对近代中国的国防、军事、外交思想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道光二十九年,魏源权知扬州府兴化县事。兴化县是扬州府里下河一带地势最为低洼的地方,一到秋天,湖水必涨,威胁堤防。多年来官场腐败,河费多被河官贪污,河堤失修。秋天湖涨,河官便不顾下河附近七县百姓死活,动辄下令启坝放水,农民遭灾,兴化最甚。为下河民生长远计,魏源实地调查下河水利,并汇查历年案卷图说,找出防水患之策是急需培筑运河西堤,连续两次上书总督陆建瀛,终于获得批准,魏源亲自负责这项工程。这一永久性水利事业,使下河七县百姓安居乐业,《兴化县志》称赞魏源是“淮阳保障,千载寡俦”。
(摘编自夏剑钦著《魏源传》)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清代晚期大多数知识分子埋头故纸堆,而魏源、陶澍、贺长龄等人倡导经世致用,并进行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改革。
B.在魏源的精心筹划下,道光六年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取得成功,朝野震惊,此后利国利民的海运成为漕粮运送的主要方式。
C.鸦片战争失败后,充满忧患意识的林则徐嘱托好友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并将自己编纂的《四洲志》赠给魏源。
D.具有前瞻意识的魏源是当时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才能御侮图强。

E.本文撷取魏源的人生片段,记述了他关心社会民生、国家命运的事迹,塑造了勤于著述、敏于时事、放眼世界的思想家、改革家的形象。
作为锐志进取的改革家,魏源的改革实践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魏源编辑的《海国图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对魏源提出的“师夷以制夷”的主张,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来源,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
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
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
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行为主体。
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

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交互空间如同喧嚣的“网络广场”, 网络信息海量繁杂,内容易编辑,散播可操控,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多种风险的交叠与共振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根源。
B.大量的“网络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
C.“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
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上,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里聚集着的往往是呈非组织化、陌生化特点的群体。
B.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是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最有效的措施。
C.网络空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
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井冈杜鹃红刘华
①“1929年,第三次反围剿期间,井冈山青年林同生告别心上人吴月娥,参加了红军。临行前,二人相约,来年相会在杜鹃花盛开的时候。”
②我来了,我已经收到了你的邀约,柔情似水的江南,留不住我茫然的脚步,林中飘荡的倩影,就像我落寞的心灵。我匆匆前行,为了采摘一片绿盈盈的清静,我寻寻觅觅,为了追回那个红艳艳的花期。
③就这样走,一直走进山的深处、云的深处、春的深处,一直走到林的边缘、崖的边缘、梦的边缘。路在崖边断了,花却在崖下红了。
④就这么悄然地绽开。一枝枝、一簇簇,伫立在村舍边、山溪畔,是娇羞的,也是热切的,拨开潇潇春雨,撩起蒙蒙晨雾,翘望着春的来路;一团团、一片片,是娴静的,也是野性的,往泉声里躲,往林深处藏,却是藏不住的春色满山流淌。
⑤我涉过溪洞寻找你的踪迹,我真切地听到你的山歌了,那妙龄的山歌唱得瀑在奔泻、云在翻卷、花在怒放。我攀上山岩仰望你的容颜,我清晰地看到你的眉目了,那青春的笑颜映得瀑生虹影,云若霞飞,花作浪涌。
⑥我来了,沿着当年你走过的路。你还在守望着山路,约会着花期吗?
⑦“杜鹃花还没有开,林同生已经牺牲在了八面山。当年春天,昊月娥也遭抓捕,敌人逼她带路,吴月娥将计就计,将敌人引上了悬崖。”
⑧密密匝匝的鹃林,绵延十里的花廊,随着带雨的山风且歌且舞,伴着嶙峋的怪石同吟同唱。
⑨我看到你了,你就是在这里被捕的吗?我看到你了,你就是这样穿过蓄势待发的花山,把敌人带上断魂的悬崖?你就是这样以花一样的生命,制成了箭一般的武器?
⑩你要走了吗?你已经不记得相约花期的诺言了吗?你要走了吗?你难道不珍惜合苞待放的花季吗?你一定要去吗?
我目送你走向深邃。深深的荆丛、深深的林瘴、深深的险境。你看到了吗?十里杜鹃林为你轰然点燃,燃得蓬蓬勃勃,燃得汪洋恣肆。我目送你走向崇高。高高的峰峦,高高的林梢,高高的悬崖。你听到了吗?在你的脚下,猎猎飘扬的红,交织在一起,织成彩练,织成灿烂的花季。你一定要去吗?
“趁敌不备,吴月娥拖住敌军官跳下了深渊。第二年,井冈山上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人们传说,那是吴月娥姑娘的鲜血染成的,所以,叫它‘井冈杜鹃’。”
你纵身跃下,比瀑更果敢,比鹰更刚烈,比云更飘逸。你的秀发栖在绝壁,长成了迎客松;你的声音洒在谷底,长成了井冈兰;你飞溅的青春,落在山脊是杜鹃树,落在山下是映山红。
我记得,你曾深情凝望。我想,你是在向鹃林中的古松致意。那些多姿的古松,是威武挺立的战士,是凌空长嘶的骏马,是昂首探海的蛟龙。它们是杜鹃眼里的英雄吗?它们是杜鹃心中的怀念吗?千般缱绻万种风情,令你感动,令你留恋,而你义无反顾。
我记得,你曾回眸一笑。我想,你是看见我了,那笑意照耀了漫长的岁月。含着露、含着情、含着晶莹的心事,偎着春光、偎着井冈、偎着不败的花季。灿烂而温存、多情且奔放,年年岁岁,以浓墨重彩,把生命的热情抒发得如此浪漫动人;执著而坚韧、自信且骄傲,岁岁年年,以脉脉深情,把红色的传说演绎得如此扣人心弦。
一树树的花团锦簇,一树树的火一样的人生。路在脚下红了,花在路上伸展。花与路形影不离,路与花魂牵梦系,饱经风霜却无怨无悔,岁月无痕却烂漫无涯。一生就为了这一次盛开。开放,便无私地袒露出全部的美丽,即使搂抱着岩石的虬根也春情漾动,即使是一柄柄花蕊也春意盎然。
在梦的边缘,我踏花归去。你掠过林间,俏立枝头。花在心里昂首,心在花中绽蕊,有许多的秘密被花映红了,有许多的心愿被花催醒了。短暂的花事,竟是这样的壮观。从三月到五月,从早春到初夏,从昨天到今天,从丘陵到峭岩,从山野到庭院,从自然到心灵,五彩缤纷的繁花,把次第到来的花期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春天。
灿烂的花季,竟是这样的漫长。漫长得像一次精神游历,走过花的季节,走过花的世纪。
第①自然段,作者以林同生告别心上人吴月娥这一历史画面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6分)
答: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杜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分)
答: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如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由于陆修静崇高的威望,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
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如郭璞的“游仙诗”就颇具道家特色。这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青溪千余仞”“绿萝结高林”的江南山水美景和“静啸抚清弦”“仰思举云翼”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
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有的俨然把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
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选自2013年2月28日《甘肃社会科学》,作者吴海庆。有删改)
下列对“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在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塑造与培育方面功不可没,其审美追求使江南山水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
B.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予强烈的人文气息。
C.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D.道教的审美实践使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从而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B.郭璞的“游仙诗”能体现出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的风格,颇具道家特色。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D.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天福地使江南山水获得了更加高贵、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审美品质,丰富了审美意蕴,给人更多美的感受。
B.游仙诗将江南山水美景和逍遥的神秘道士组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道教的理想生活,客观上也引领人们品味江南山水精神。
C.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时,常常将道和仙置入山水自然中,藉山水以体道,将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作自己的追求。
D.以“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这一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玄奥、精妙命题便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8分)
我们需要“鲁迅年”
李泓冰
①鲁迅先生忌辰刚过,忽然一惊,先生离世已有70多年了。然而,要写纪念他的文字,却总觉得有几分对不住……
②因为,鲁迅先生并不希望被人牢记,他亟盼自己的文字“速朽”,唯其如此,他所热爱的中国,才有希望,而他终其一生猛烈抨击的国民“劣根性”,才会随着他的“匕首和投枪”一起“速朽”。
③然而,不幸的是,把先生的杂文翻出来看看,当年批评的许多现象都还能“应景”,都能“对号入座”。他所指出的一些劣根性与怪现状,有的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④譬如,一些人骨子里的奴性与专制性交替,“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不必会做事,只要会磕头”。再如“看客”嘴脸:少女被害呼救,一条街坐视不理;公交车上行凶,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得逞;有人欲从高楼自杀,竟有人狂呼:“跳呀,快跳呀”……群体性的麻木和冷漠,证明着鲁迅抨击过的那些“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的看客,正子孙兴旺、瓜瓞绵绵;而在文化领域,喜欢粉饰太平的“十景病”及“团圆主义”,也仍然流行,鲁迅所呼唤的,“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候早到了”,但是,如今坊间与银幕上,仍有不少假面横行,虚张声势……
⑤看来,鲁迅先生的精神,仍然是奔突的“地火”,照出那虚伪与污浊。
⑥然而,我们是否做了足够多的工作,让这把“地火”,聚集更多鲁迅精神的传人,一同奋斗于挖掘并疗救国民劣根性的工作?
⑦鲁迅先生似已经被放上了神坛,但事实上,不管是从大众层面,还是从研究层面,鲁迅的精神力量,却在慢慢消解……
⑧鲁迅忌日70周年,有影响的、可持续的、普及性的纪念活动虽有但却寥寥。除了教科书上的选文外,现在的年轻人,读过先生作品的恐怕不多。被誉为“民族魂”的先生,究竟走进了多少人的灵魂深处?
⑨横向看看别的国家,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文化伟人的。2006年,是欧洲的“莫扎特年”,为纪念他250年诞辰,他的音乐执拗地在欧洲反复回荡,相关演出还飘洋过海到了中国;2006年,还是挪威的“易卜生年”,100周年忌辰的易卜生,被挪威人自豪地、不遗余力地推广到了全世界,包括我们的北京、上海、南京。再往上,2005年是“安徒生年”,2002年是“雨果年”,法国各地开学第一天,全国所有学校一齐诵读雨果的作品,那是怎样的壮观!
⑩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睿智地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确实需要一些载体,至少让孩子们知道,鲁迅是谁。
从全文看,“我们需要‘鲁迅年’”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列举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反面例子,其作用是什么?你身边还有类似的例子吗?请列举一条。
请结合文意,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题目。(20分)
不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么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矶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其实,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淳厚些的邻居便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窝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进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爸爸和了,他一推“砖墙”说:“看到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瞎扯呢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二十四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十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五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一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高一军训时,杨直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功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儿,将来那两口子必要借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以为是‘多’的意思?非也!这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看着吴爷爷,两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了,杨直迎来了高考。
写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作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了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凛,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然而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了一棵脆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文章开头的三行文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标题“不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可能“染”的环境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中转述杨直在高考考场上写的作文,是否偏离了本文的主题?为什么?(5 分)
杨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