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⑴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20余里崎岖难行的山路,无论上学放学,洛宁总是背负着一袋石头,艰难且坚毅地行走着。
⑵洛宁十一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平时课堂内外,谁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是我到偏远山区从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但有一点谁都佩服,洛宁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⑶几个月前,洛宁上学时,除了书包,背上还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鼓鼓囊囊的,看来颇有重量。要不然,洛宁脸上怎会有吃力的表情?上课,洛宁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整天将它负在背上?
⑷也有同学去摸过,硬邦邦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作宝贝整天背着吧?每当我们向洛宁问起,他总是不言语,低头耸着被冻得红通通的鼻子。有同学试图打开口袋,平时很老实的洛宁就会像一头发怒的狮子,让人不得不罢手。
⑸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那次,洛宁没有拗过几个同学的“合力”,被强行按在了桌上。口袋打开了,滚落出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同学们惊呆在原地——洛宁整天背负着的口袋里,装的居然真是石头?!
⑹原来,身形瘦小、体弱无力的洛宁,是想通过背石头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几个孩子回过神儿来,便哈哈嘲笑洛宁。暴怒了的洛宁,狮子般扑了上去,和他们打在了一起。
⑺我听别的老师讲过,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有着任谁听了也会落泪的背景: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去卖,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洛宁很懂事,只要从学校回家,就争着为母亲打理一切。
⑻日子本可这样即使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这么无情——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遭遇车祸:命是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的空当,独自来到洛宁家。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情。
⑼当我向洛宁母亲提及孩子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在学校,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中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河边看老黄牛,他没有时间,邀他去田野里放风筝里,他抽不开身。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
⑽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以后的日子,若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母亲上学。尽管母亲再怎么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⑾我的心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亦很奇怪,洛宁想背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怎么永远是一袋石头?
⑿洛宁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止住了泪水,哽咽着告诉了一个任是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洛宁母亲体重86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又如何负重?他想出了一个方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地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86斤的重量为止。
⒀86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⒁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在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定然是无数次碰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痛洛宁孱弱的肩膀了吧。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幕画面:
⒂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崎岖的山路上,衣衫单薄的洛宁,用孱弱的肩膀,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在艰难地行走。顶着风雪,洛宁不怕刺痛;踏着山路,洛宁不畏路难。
⒃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因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选自《辽宁青年》2012年第1期 有改动)
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4分)
①洛宁上学,口袋鼓鼓→②           →③         →④真相大白,深受感动。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暴怒了的洛宁,狮子般扑了上去,和他们打在了一起。
(2) 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情。
主人公洛宁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文中洛宁的言行给你怎样的启迪?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想和收获,不少于8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母亲很贤淑,却性格坚毅,她不像有的女人,动不就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流过三次眼泪。
一次是我正念小学四年级。那时我们家很穷,我一年四季都打赤脚,寒冷的冬天,我的脚背上裂开了一道道口子,一走动,殷红的血球就直往外滚。晚上围在冒着浓烟的火塘边,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用热水帮我洗去脚上的污垢。然后就把我伤痕累累的双脚抱在怀里轻轻揉搓。干裂的冻口在母亲的揉搓下慢慢变软,母亲就用炭火把羊油烤化后滴进我脚背上殷红的裂口里,山里人都普遍用这种土办法来治疗手脚上的冻口。我疼得咝咝直吸凉气,母亲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与羊油一起滴在我布满裂口的脚背上。
见到母亲第二次流泪时,我已快念完高中。我莫名其妙地病倒了,病因无法确诊。一个星期,我都处于昏迷状态。滴水未进。医院下了病危通知。高烧的我迷迷糊糊感到有凉飕飕的东西一点一点滴落在我脸上,并慢慢溢开来,我艰难地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跪在我的身边。泪流满面地凝视着我。醒来后,我就再也没有昏迷,并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起来了。
母亲第三次流泪是为我考取了大学,家里却无法为我准备像样的行李而发愁。开学的那天阴雨连绵,因为要步行六十多公里的山路到山外的一个小镇上乘车。母亲很早就起来给我做饭,她给我做的是糖水面条。她一边往碗里捞面,一边对我说:家里穷,你这虽是去念大学,却要看许多白眼,受许多委屈,就多忍着点吧。说着,眼泪扑簌簌地掉进碗里。我吃面,母亲就帮我打点行李。她折叠着的毡条年纪比我还大,上面层层叠叠地印满了地图似的尿痕。母亲边折边流泪。我也鼻子酸酸的.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
书上说,眼泪是软弱的具体写照。我说,不!母亲的眼泪使我体味到,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
现在,我已是一名大学讲师了,但只要一闭上眼睛。母亲流泪的情景犹在眼前,它一直是我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母亲的眼泪教“我”学会了坚强,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作者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用文中词语回答)(4分)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流过的三次眼泪是按照_______顺序叙说的,在文中标志这一顺序的词语是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流过的三次眼泪各是什么原因?请分点概括。
“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中的“咸味”指什么?(3分)
如何理解“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概括文段大意。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第①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分)
第⑤句中的“他们”指代的是,“他们”因何而欢呼?(1+2分)
这一个语段中写到了当时的哪几种中国人?(请标示明白)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写出了当时某些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第⑥句中的“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具体是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精神。
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
对你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乡韵自多情
①河南,是一块戏曲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②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庆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③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④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⑤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述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⑥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⑦乡亲乡韵自多情。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剧。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
给第①段横线处填入一词(滋润、滋养、浸润)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戏,列举出3种剧种。
根据第③段内容。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第⑤段写到了“戏曲琼浆的滋养”,从文中看,戏曲给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⑥段讲述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jí( )贯,回答之后,对方酒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文中的拼音写上正确的汉字并划线的字注音
沧海 ( )jí()贯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提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引用的文章有何用意?
文中作者一开始很不喜欢听别人对高邮鸭蛋的赞美,为何看了《腌蛋》之后会觉得十分亲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小题。
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